辽宁一山村发现蛟龙坠地,70年后有人上交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是宋人罗愿为《尔雅》补充的《尔雅翼》中对于龙的形象的解释。
“龙”之一字穿插在龙的传人的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从不放弃对于龙的探寻,“龙文化”源远流长。
见首不见尾的龙
在中国的传说中,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象征着权利、勇气、祥瑞,每当有什么大事件的时候人们也习惯了看见舞龙队伍承载我们心中的欢喜,孩子们更是一步不落的跟在舞龙队伍的身后不曾疲倦。
在我们心中,龙是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生命,在历史漫长的长河中,我们和龙一同成长,它亦肩负着我们心中无数的期望。
它是骁勇善战的代表,每一次遇见艰难险阻总会无所畏惧;它是富足的,龙永远拥有着无尽的财富;它是刚正不阿的,为了解救人间的干旱,神话中的龙甚至会不惜为人违反天条。
这一切总会让人心中有一些幻想,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龙呢?会不会世界上真的存在着龙,它们在我们不曾看见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神话中的一般?
中国还有十二生肖,除了龙以外其他是一个生肖都是实物,没道理只有龙一个是人们臆想的产物,会不会是龙躲藏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从未让人发现呢?就像是《驯龙高手3》或者是《哆啦A梦大电影》里的那样?
人们没想到的是,二十几年前,真的有位老人上交了龙骨。难以想象,如果原来世界上真的存在着龙该是什么样,他们为什么会消失,他们是否像我们想像中的那样足智多谋?
偶然出现的龙骨
年的某一天,辽宁一偏远山区的博物馆收到了一份包裹得极为严实的物品,送来的人神秘兮兮的说是龙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以为然的将东西收下并礼貌的将送东西过来的人送回去。
工作人员和这家博物馆馆长都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这事儿很快就被两人抛之脑后。然而在几个月后的一天,博物馆馆长照例整理博物馆的老报纸,无意中看见了这样一篇报道。
那是年出版的一期《盛京时报》报道中占了最大篇幅的就是一则“蛟类(龙)涸毙”的报道。馆长仔细阅读了这篇报道,发现里面主要讲述的是,70年前在辽宁的一个小山村中发现了一条长达六米,脑袋上有犄角、腹部有四爪的兽骨,从骨头的特征上来看像极了传说中的龙。
这篇报道不由得使馆长陷入了沉思,猛然回忆起了之前被神秘送过来的那块龙骨。心存疑虑的馆长急忙将那块神秘的龙骨翻出来与报纸上的照片进行比对,随后再次陷入了沉思。
想着这样光站着想解决不了问题,这位馆长怀揣着自己满心的疑惑选择了亲自前往这块龙骨的来源地进行调查,想要问问当地的人们是否知道报纸上这件事情。
揭开神秘龙骨的面纱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馆长选择了拜访当地八十以上的老人家们以期得到关于这个报道的尽可能多的细节以便还原当年事情的真相,世界上真的存在龙吗?
经过这位馆长的多方查探,事情终究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据老人们所说,那段时间数月的大雨把村子里变成了一片沼泽,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很多人看见了在沼泽当中不停的翻腾的蛟龙。最后雨停了,蛟龙也匍匐在田埂上死了,而死了的蛟龙也在瞬间变成了一架枯骨。
老人们还说,当时很多人慕名前来只为了一睹真龙的风采,这块传说中的龙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们。
为了保护这架龙骨,政府将这架龙骨转移了,而馆长手中的龙骨则是那位上交龙骨的老人在政府搬走后在附近找到的遗骸。
这样一番调查先来,馆长暗自觉得自己手上的就是龙骨,想到报纸上清晰的骸骨照片,馆长突然热血澎湃,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对龙的存在抱有期待的。
事与愿违,馆长满怀期待的带着龙骨前往化验中心,最后的结果却令他瞠目结舌,他心中以为的龙骨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一块马骨罢了,不是什么龙骨。
不论人们这么想,馆长手中的骨头一定是马骨了。没有人知道老人捡拾到的骨头是不是那具龙骨上的,也没有人知道当年的那具骨头是否是龙骨,更没有人知道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的存在。龙这神秘生物的面纱始终萦绕着。
龙
不怪人们心中对龙充满遐想,中国与龙的渊源太深,导致了中国人始终难以忘记龙这个字眼。
在贵州和湖北、河南等地都曾发现过龙型雕塑和化石;中国的每个地方都有小故事与龙息息相关;回首历史,每一个神话故事都有龙的身影、小说中龙也是常客……
在西方,龙意味着邪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龙始终会是我们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会是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每一个细节。但是不论是否有龙,我们都记得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在我们心中,是神灵,身为它的子民的我们同样的英勇无畏,我们同样的聪明果敢,我们同样的惩恶扬善,不论龙是否存在它都始终在我们心中作为我们的信仰,始终指引着我们。
中国有关龙的传说依旧代代相传,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它在我们中国历朝历代延绵不绝,而它的每个细节都不拘束,形象变化多样,它的故事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这样的龙即使不存在也是独属于我们的图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