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游记中被忽视的龙,龙类型和特征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古今对于龙的描绘可谓浩如烟海,比如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文献典籍。

这其中有肆意为祸的妖龙,也有造福百姓保一方风调雨顺的善龙,还有与世俗社会紧密结合被赋予高贵意义的真龙天子形象等。

小说《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其中直接涉及龙王描写处就有十七回,其他间接关联篇章就更多了。

小说中塑造的龙王形象姿态万千,有执掌四海的海龙王、偏居一隅的河龙王、被迫蜗居井下的井龙王,等等。

但凡有水的地方,处处皆有龙王的存在。

而这些数量颇多的龙王,他们“与最初在中国典籍中出现的龙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已经不再沿着佛经故事的老路发展了”。

那么,他们与古老传说中的龙相比,究竟缺乏和增添了什么?是哪些原因催生了《西游记》当中蔚为大观的各色龙王形象?

本文就明清以降最为脍炙人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做一探讨。

目的是对小说中龙王形象进行梳理、划分和归类,并为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小说主角之一小白龙发声。

并从文学内部和社会外部两方面对《西游记》中龙王形象的成因进行探讨。

一:善恶二分的龙王类型及特征

《西游记》里角色万千,每一章节中的人物如行云流水般上下场,但当中有一类形象却陆续地贯穿始终且称得上是着墨最多的配角,那便是龙王形象了。

纵观整部小说,大多数龙王都以“善”的面貌出现,在帮助孙悟空西去降妖中起着辅助作用。

譬如,以《西游记》出场次数最多的四海龙王来看,他们几次三番向唐僧师徒伸出援手,成为推动师徒几人西去取经的重要助力。

因为取经之路困难重重,每次孙悟空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都只能寻求神仙帮忙。

若除去观音菩萨外,另一个他经常依靠的就是四海龙王。而老龙王们也都是毫不推辞,随时候命,竭尽全力救助悟空。

例如,在第四十一回,唐僧师徒经过红孩儿的火云洞处,唐僧被心计颇深的红孩儿抓了去,孙悟空前去讨要,却吃了三昧真火的亏。

悟空以为水能克火,就不再怕被烧。于是他赶忙求援于四海龙王,四海龙王立刻集结共同前来助阵。

结果,龙王的雨水根本起不了作用反而助长了火势,但孙悟空仍然感激他们不辞劳苦前来救援的善举。

又如第七十四回,师徒们路过狮驼岭和狮驼城,碰到强敌黄狮精、白象精、金翅大鹏三魔,被妖怪捉住后,妖怪把他们捆绑放入锅里蒸煮,幸亏孙悟空元神出窍去请北海龙王用冷气替他们降温,方才得救免于做妖怪的食物。

再如第四十五和四十六回,孙悟空等人和三妖在车迟国斗法一事,他们向天求雨和下油锅比试中也是暗中借助于龙王的帮助,唐僧师徒最终才能摆脱三怪的纠缠。

而第六十八回,孙悟空化身神医替朱紫国国王治病,在配药时求取了原本为西海龙王三太子白龙马的尿液,寻“无根之水”又让东海龙王打喷嚏吐涎津,好降下雨水供国王服药取用。

凡此种种,龙王相助的事例于整部作品中不胜枚举。

当然,如果有人将龙王们的善心善举仅仅理解为是对孙悟空的惧怕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这种见识则过于浅薄了。

因为龙王确乎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而这最能从小说第十四回见出分晓。

当时孙悟空刚从五指山被唐僧救出并拜其为师不久,他们一行遇到几个打劫的强盗,悟空为了保护师父施展本领把强盗悉数打死。

但唐僧斥责悟空作为出家人却枉造杀孽,孙悟空一气之下离开唐僧扬言要回花果山。

后来,孙悟空路过东海龙宫又把事情告诉东海龙王,老龙王听后不动声色地对他做了一番开解。

老龙王假装引悟空看向墙上挂着的一幅画,画的正是张良为黄石公三进履的故事。

他依着此画又向悟空解释其中含义,劝解悟空当仿效张良进履,不念旧恶,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日后方能脱去妖仙之名好修个正果。

最后,东海龙王真让孙悟空浪子回头,重新回到唐僧身边完成西去取经的重任。

这里设想下,假如东海龙王只为自己着想,他完全不必大费周章、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开导孙悟空,相反他应该顺着悟空的想法怂恿悟空回到花果山。

因为东海龙王的劝解很有可能逆孙悟空的意而得罪他。因此,龙王对悟空的开导帮助,完全出于一片诚心而不是恐惧心。

此外,《西游记》有一回关于唐僧身世之谜,即“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陈光蕊曾阴差阳错地救过洪江龙王之命,所以当陈光蕊被贼人所害抛尸江中,洪江龙王为了救他说:“此人正是救我的恩人,如何被人谋死?常言道:‘恩将恩报。’我今日须索救他性命,以报日前之恩。”

正是因着这一缘故,陈光蕊后来才能与妻儿相聚同享天伦,唐僧的身世谜团也才能得以真正解开。

因此,通过海龙王劝解悟空和江龙王报恩的故事可以看到,《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不仅具有侠义心肠,乐于助人,还表现为受恩必报、睿智聪慧的儒士形象,而这类龙王形象与以往神话传说中的龙形象乃是大相径庭的。

与多数善龙形象相对应的是少量以负面形象出场的龙王。这其中以泾河龙王和小鼍龙为代表。

泾河龙王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大恶,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前倨后恭的态度却暴露出内心黑暗一面。

龙王降雨本是要严格按照玉帝命令行事,但第九回中“袁守成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泾海龙王为一己之私的面子,竟与袁守诚赌气争胜。

将原本玉帝规定的“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发雨,未时雨,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偷换为“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止雨,只得三尺零四十,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零八点”。

结果,泾河龙王难逃被剐的下场。

另外,相较于泾河龙王而言,其子小鼍龙则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恶龙形象,只看他第一遭亮相:“方面圜睛霞彩亮,卷唇巨口血盆红。几根铁线稀髯摆,两鬓朱砂乱发蓬。形似显灵真太,貌如发怒狠雷公。身披铁甲团花灿,头戴金盔嵌宝浓。竹节钢鞭提手内,行时滚滚拽狂风。”

如此面貌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再观其行径:小鼍龙先是因不堪舅父西海龙王的管束私自出逃,来到黑水河抢了河神的地盘赶走河神,后耍弄诡计将唐僧捉去企图吃了唐僧。等摩昂太子来要人,他又冷言嘲讽并与之大战。

因此,小鼍龙的言行俨然已经步入妖怪的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恶龙典型。

简言之,《西游记》中的龙王可分成善恶两大类。

然而,长期以来,《西游记》中有条龙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长期被人们当作唐僧的脚力而遗忘,但它的形象却值得大书特书,与《西游记》主角同享光辉。

二:被忽视的主角-小白龙

提到《西游记》的主角,人们必然首先想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

但是,人们往往遗忘了唐僧还有一个徒弟,那就是小白龙。

尽管整部小说对小白龙的描绘,其笔墨相对其他师徒四人简直是不值一提。

可透过关于小白龙的碎片化叙述并加以拼贴完整后,我们发现小白龙自有其特点,它在取经队伍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其形象及象征意义十分重要,值得挖掘。

小白龙的出场是在《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缀”。

它原本是西海龙王的第三子,后因触犯天条获罪,幸得观音救助让它等待取经人,助唐僧西天取经。

然后它舍去龙身化为一匹白马充当唐僧脚力,而且多数时候都是以马的形象出现。

正是因此面貌的缘故,我们才经常忽略了小白龙的存在。

其实,尽管小白龙平日里寡言少语,只被当作白马看待,但危难之中更能见到它的真心,而且丝毫不亚于其他三位师兄。

在第三十回中,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后,剩下的师徒路过宝象国,唐僧被黄袍怪变化为老虎,猪八戒和沙僧又战不过妖怪,更可气的是八戒竟然想着散伙回高老庄。

而此刻小白龙挺身而出:“却才跳将起来道:‘我今若不救唐僧,这功果休矣!休矣!’他忍不住,顿绝缰绳,抖松鞍辔。”

于是,小白龙变作宫女与黄袍怪交战,差点丢掉性命。小白龙受了重伤后,它又声泪俱下地苦劝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来救师傅,最终才打败妖怪救下师傅。

这一回可以说小白龙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所在,若没有他,后面也就没有了继续取经的可能。

当然,他的功绩还有很多,否则全书最后一回的回目也不会定为“径归东土五圣成真”,而不是四圣成真。

因为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小白龙终于被封为“八部天龙马”,成为五圣之一。

既为五圣之一,小白龙在西去取经队伍中的地位应当和其他人是一样的。

简言之,小白龙平素不开口说话,但不说并不代表不懂,心如明镜的它看透了师兄们的性格,不愿和师兄他们争宠,宁愿选择默默无闻地守候在大家身旁。

但是关键时刻小白龙毫不含糊挺身而出。他实实在在是一个披着动物外表但内心火热的有心人、有情人。

不仅如此,结合小白龙平日的表现和此次为救师傅的突然爆发,小白龙的形象则深具象征意味。

他所代表的正是底层社会普通劳苦大众,也是日常平凡生活中的芸芸众生。

因为处在底层生活的人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没有机会也不可能有时间发声。

他们所做的都是最卑微的工作,在生活里恭顺示弱,不愿冒头挑事招来祸害。

并且考虑到吴承恩所在的时代,劳动大众更是备受欺骗和歧视,而在这广大数量中也就很少有突出人物。因此社会大众选择沉默和平庸。

但正如小白龙在取经事业紧急关头挺身向前、毫不畏惧一样,当社会大众自我的生存受到巨大挑战时,当少数精英和领袖人物无所适从、选择逃避时,这些平日里逆来顺受的大众们却拥有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和魄力。

他们选择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无名英雄们由此诞生(譬如小白龙)。

但他们很难流芳百世,最终还是少不了一个英雄(譬如孙悟空)去实现彻底的变革和壮举。

当然,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他们同样该被历史铭记。

试想,如果没有普通的芸芸众生,又怎能衬托出英雄的伟大壮举?没有多数平凡的底色,又怎能烘托出少数不平凡的绚丽色彩?

换言之,社会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大家能力上有所差异,或大或小,或隐或现,但绝不能就此评定人们价值的大小。

因为有的人影响力可能是隐形的,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不能说它就毫无用处。

以《西游记》为例,主角孙悟空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一路降妖伏魔功劳巨大,深受人们的肯定与喜爱。

对比来看,小白龙则似乎相形见绌甚至没用,但小白龙自有其价值,属于默默无闻地付出。

孙悟空和小白龙的存在就像乐章当中的高低音,孙悟空是高音部分,小白龙则是低音部分,离了谁都难以奏完乐曲,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谱出一首完美的西游进行曲。

概言之,当我们在《西游记》中发现能力超群特别突出的孙悟空时,同样我们也不该忘记还有一个不怎么突出的小白龙。

他默默无闻地践行着自己脚下的路,它踏实沉默,最终成为普通社会大众的代言人。

因行立言,这恐怕是小白龙形象最真实的写照和含义了。

三:《西游记》中龙王形象的成因

前文就《西游记》中龙王形象做了分类,并对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小白龙形象加以阐述。

那么,面对如此多面的龙形象,尤其是龙王集善恶一体又兼具侠士和儒者等的形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笔者拟从文学内部和社会外部两方面加以探讨。

中国传统神话中并无龙王的形象,佛教传入和佛经典籍的翻译,大量有关龙王故事得以传播,使得龙王形象逐步渗入到中国本土的龙中。

二者不断结合产生新的龙王形象,即“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中国本土的河神等随之消亡。

先看佛经中的龙王,经卷故事当中的龙王多为佛教的护法神,如常说的“天龙八部”便是。

他们尊奉佛法,普度众生,广聚财宝,施舍穷人,而且分布广泛,凡是有江河湖海的地方便有他们。这些特征是中国本土神话龙所没有的。

其后,文人们便据该形象继续发挥创造,这又使得龙王形象更进一步中国化并兼具儒家形象。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自古文人创作讲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龙王形象亦是如此。

目前可考的最早刻画龙王正面形象的文学作品当属唐代的《柳毅传》,该传奇讲述小龙女受夫虐待,书生柳毅替其传书解救龙女的故事,成功地刻画了不忘报恩的龙女和嫉恶如仇的钱塘君等善龙形象。

而另一部文言小说《剪灯新话》中收录了“水宫庆会录”和“龙堂灵会录”两篇关于龙王的小故事,这其中的龙王形象较之于《柳毅传》则差了许多,龙王变成胸无点墨却极其爱才的形象。

以上二例又都能于《西游记》中的龙王身上找到蛛丝马迹。

因此,吴承恩对龙王形象的再创造不是无中生有,它既有佛经作为依据,又吸收前人文学创作的成果,龙王形象也不断丰富发展起来。

同时,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与龙王形象密切相关。一般在人们的眼中,龙王的重要职能便是兴云布雨,保证庄稼的丰收等。

由此,自官方到民间百姓对龙王都是礼遇有加,经常进行大规模祭拜,祈求龙神带来风调雨顺的祥瑞之年。

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国家水运交通更加发达,水陆出行更加频繁,人们为了保证外出顺利,对龙王的崇奉和信仰更显重视。

而且,龙的意象自古以来便与皇权结合紧密,皇帝是真龙天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到了明清皇帝中央集权更是空前,因此龙王信仰的宣传可谓到达顶峰。

这就是明清时期小说中涌现大量龙王形象的重要原因。

但是,民间信仰有个重要特征便是讲求极强的功利性。

当龙神祭祀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的丰收年自然很好,可一旦水旱灾害连连,老百姓对龙王的怨气也可想而知,龙王的负面形象便不可避免地被塑造出来了。

还有,吴承恩所处的时代为明朝较为黑暗时期,他所写的《西游记》表面为神怪想象,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隐形写照。

明代中后期的皇帝多为昏庸之辈,甚至还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导致结党纷争、社会混乱,老百姓深受其害,因此,许多人会怪罪皇帝不能重整乾坤。

但囿于严酷的政治环境不能直接发泄,文人便选择文学创作,而对象征皇帝的龙王的戏谑便多了起来,其实质就是对皇帝昏庸的影射。

正因此,这些看起来软弱无能、唯唯诺诺的龙王形象,读起来会更让人觉得接近社会现实。

总之,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一大批姿态各异的龙王形象,他们善恶分明与世人无异。

其中的小白龙形象更是光彩照人令人瞩目,反映了明清时期崇龙敬龙的兴盛,而《西游记》的广泛传播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的龙王信仰与龙神崇拜观念。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作者霍国安(四川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