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中国美术教育奠基者的奋斗之路
圣人言:“己立则立人,己达则达人”,此君子大仁之德。
徐悲鸿与齐白石合照徐悲鸿自幼随父学诗文书画,“幸南山为屏,塘河为带,日月照临,霜雪益景,渔樵为侣,鸡犬唱答。”上帝之赐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用之不尽。
而其父“生有异秉,穆然而敬,温然而和,观察精微,会心造物。虽居穷乡僻壤,又生寒苦之家,独喜描写所见”。又“守宋儒严范,取去不苟,性情恬淡,不慕功名,肆忘于山水之间……榜书、篆刻超然自立于诸家以外”。这一切都为徐悲鸿成就艺术事业筑就基础,而又使享得天独厚之利。
徐悲鸿六岁习读,七岁学书。九岁读完《诗》《书》《易》《礼》,《左传》开始学画。每午饭后摹吴友如人物一幅,渐习设色。十岁在其父画作无关紧要处添色。年关为乡人写春联“时和世泰,人寿年丰”。
徐悲鸿与齐白石等合照十七岁游上海滩学西画不成,返乡教授中学图画。后因父亲去世,家济中断,缺衣少食,复又上海觅业求学,决意追求绘画功成。
由于工作无定处,收入无着落,居无定所,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朝夕忧虑,实在凄苦难当,前程渺茫。
经人介绍于李登辉处,递上画张,乞求一饭职。李登辉异年轻,恐无益于事,含糊托词,至数日之久,徐悲鸿画张若干,未能取回,没了饭钱。
真是走投无路,不得以脱下布褂典当,“得四百文,略足支三日讥”。百转千寻,饥肠焦虑,愤怒悲哀,念欲自杀。
徐悲鸿《奔马图》山穷水尽时,千方百计借贷几十元欲往北京,却得遇商人黄震之,喜欢徐悲鸿的画,便把自用的“吸烟室”给徐悲鸿暂住,又得以饱食支持。即黄商人诚留,北京之行则止。
刚得几日安,又来数日难。谁知黄商人睹败,徐悲鸿又流落街头。忽一日遇到一位见过徐悲鸿画的人,预约了徐悲鸿的画作,知道了徐悲鸿的难处,就给他找了暂住的地方。
但囊中仅存小洋两毫,只够一粢饭小团,却无法对人开口。只好忍饥挨饿,交了画,换来饭钱再填肚子,实为凄苦。
《奔马图》徐悲鸿此时徐悲鸿已考入震旦,通知已到入学无费。万不得以,访阮君翟光,借得二十金入学。学院院长召见,触及筹借学费事,心酸哽咽泣不成声。院长允许宿费可缓。“勤学耳,自可忘所悲”。
徐悲鸿进入震旦,想不到收入忽然之间有云开雾散之象。是因一书五十金,“不费吹灰之力遂偿阮君借款”。阮又集数友学画,月有所入,略无后顾之忧了。
此后结识姬觉弥,得其惠助,又“广仓学会”,名流宿学,如王国维、邹安等。知陈希夷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求售者价金。更求精艺。
后各处求学,周游各国,转走千里,飘零十载,法语、油画渐熟,仍记潦倒时黄震之、傅沅叔两先生,皆终身感戴其德不忘其恩。
《奔马图》凄苦的日子熬过,迊来的是事业的辉煌。世人之瞩目,学术之云顶。
徐悲鸿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专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的思想内涵。他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正如他的大作所名《一鸣惊人》。
徐悲鸿之杰作,令人敬佩。《田横八百人》,《奔马图》,《革命军得九江》等等,等等。然而比画更贵重的是徐悲鸿的艺术境界和对艺术的追求。还有他“己立则立人”的无私的伯乐精神。
《一鸣惊人》图齐白石的画当初不被人了解。在北京卖画为生,画有功夫,就是卖不上价。业内知道他的人微乎其微、生活也是吃紧。
一次国画展上,齐白石的《虾趣》立轴被挂在展厅不显眼处,标注八元。当时任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看到了这幅图,认为此画不可多得。当即要求工作人员把齐白石的这幅画挂到展厅正中,并把标价改为80元。而徐悲鸿自己的《奔马图》才标价70元。无须饰言,是根本上求才若渴、大公无私、虚怀若谷。
齐白石从此出了名。还有傅抱石,任伯年等,及后来中国书画界众多后起之秀都与徐悲鸿先生的指导、推荐、支持有紧要关联。
徐悲鸿画《雄鸡图》徐悲鸿在中国书画艺术界,吃尽千辛万苦,甚至挨饿受冻,居无定所,典当衣服,友人帮助,度过多年凄苦朝不保夕的日子。但他知苦奋进,知恩图报,精艺求进,从善如流,积贤为道。不仅为中国艺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而且是众所周知的现代书画界的“伯乐”。
此为先师,后者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