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川民俗文化的内涵本源文化图腾科
延川境内自有先民们生息以来,从未间断,形成了一部长期的、完整的地方史。
自周至唐,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延川紧邻京畿之地,传承着汉民族古老的民俗民风。
自宋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境内又变为“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成了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社会形态,古老的民俗风情得以完整地保存,使民情风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源文化是延川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本源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始至终的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文明古国和为数不多的地区保存着各自的本源文化,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保存完整的唯一国度。
本源文化的核心是生命本源文化。
延川民俗中的许多现象是中国生命本源文化的传承。
民间传统婚嫁面花和传统剪纸中鱼的造型,作为一种生命文化载体,早在六七千年的陶器上就已出现。
鱼,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先民们以鱼寄托人类的繁衍。
抓髻娃娃作为一种生命的载体,最迟在商代已经形成。
境内传统端午节,母亲给每一个孩子用彩色布缝制两个抓髻娃娃缝在衣服的肩上,其意在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生命文化的另一载体石榴,最迟在南北朝时已形成。延川境内不产石榴,但其地唐前紧邻京畿之地,这种风俗很容易传入境内。
境内民间剪纸、绘画常用石榴为题材,其造型一半为包籽,一半为裸籽,寓意明显地为“多子”。
“扣碗”作为生命本源文化的载体,在古代器皿的装饰画中屡屡出现。境内传统嫁女时,母亲在陪嫁的箱子里往往放一对用红线绑着的“合碗”,以此祈求夫妻和谐,永不分离,子孙繁衍。
境内传统石刻、木刻、剪纸、绘画中的莲花、花盆、碗、瓶等看似平常,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之树的延伸,他们以莲花、花盆、碗、盆、瓶等喻为女性生殖器,是生命的源泉。
本源生命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丧葬仪式。
人去世,按理来说是一件悲痛的事,但延川传统认为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是“老喜事”。
民间认为人生是“轮回”的,只要生前没做什么恶事、坏事,去世后会很快投胎重生,所以希望老年人“早老早转世”。
土葬此间风俗,老人去世后,曾孙辈以下服孝时应戴红帽子。有了曾孙辈,表示去世之人必是高寿,小孩子们应庆贺他们的老爷(奶)“早逝早投胎”。
境内传统在埋人时,应在墓窑内放人祭食碗、祭食罐、酒壶、酒盅,点长明灯。民间认为人去世只是肉体死亡,灵魂并没有死亡,他们仍然要吃要喝要生活,故应给亡人放足吃喝的东西。
传统境内人去世后应穿丝织品寿衣,也是本源生命文化的传承。中国早期先民们认为阴阳结合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用什么表现这个思想呢?也就是说,世界上什么东西能反映这种观念呢?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终于发现一种东西能够表现这种观念,这就是蚕。
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变,由蚕而蛹,由蛹而蛾,由蛾而籽,再由籽而蚕。这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表现。所以先民们称蚕为“天蚕”,意思是蚕是一种能通天的动物,且“蚕”本身就是由“天虫”结合。后来他们又发现蚕茧可以抽丝织布,他们便借用蚕的生命蜕变过程,希冀亡人能迅速再生,故给去世之人穿丝织品寿衣。
中国本源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阴阳文化,其实,生命文化与阴阳文化是互为因果的,阴阳为因,生命为果,但它们的表现形式仍是有区别的。
生命文化表现为生生不息、延绵不断;阴阳文化表现为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认为天为阳,地为阴,故有艳阳天、黑阴地之说;日为阳,月为阴,有太阳、阴历之说;男为阳,女为阴,其生殖器俗名阳具、阴户;突出为阳,下陷为阴,有阳文、阴文之别;人间为阳,地府为阴,有阳寿、阴曹之称,等等。
境内民情风俗文化中保存着中国阴阳本源文化的遗风。山观寺庙,本来是有区别的,山、观是道教活动场所,如白云山;寺是佛教活动场所,如鸿门寺、清凉寺;庙是祭祀自然神的场所,如龙王庙、山神庙。
各种宗教中只有道教尊崇阴阳,故凡道教山观的藻井、壁画都有传统的阴阳符号,但境内所遗存之山观寺庙,不论佛道,还是自然神,庙宇藻井几乎都有阴阳八卦符号。
这充分说明,传统各种神灵,一旦进入境内,都被赋予阴阳本源文化的内涵。境内俗称人住的地方为阳宅,墓地为阴宅。不论是修建阳宅,还是建造阴宅,都必须请阴阳先生看地方、坐字、择日动土,这是阴阳本源文化在民俗中的遗存。
境内过去嫁女时,女方陪嫁的箱子中往往有一对用红线绑着的“合碗”,它们象征着一正一反,一阴一阳,寓意着“混沌初开”的人类起源说。这与中国古老的阴阳世界观里的太极混沌,太极分二仪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民间剪纸,有人单从物质的角度去考察,这是远远不够的。传统剪纸是对一种文化的体验,是中国阴阳本源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阴阳艺术。
以剪纸造型来看,是剪掉的一部分(阴形)、剩下的一部分(阳形)的阴阳造型。初看起来阳形是具象的,但它不求逼真,只求神似。
而人们视而不见的那部分阴性则显得更为灵动,因其不受具体形象的要求而自成无形之象。尤其是它的外轮廓,亦是剪纸向外延伸的边沿线,接通无边无际之自然。
中国古有“天父地母”之说,这天地是一个阴阳体。又有“天圆地方”说,剪纸中的方、圆亦是通过“剜”、“剪”两种基本剪法,给这两种语素赋予了阴阳、雌雄、男女等双双成对的阴阳本源观念。
图腾,是延川民俗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中国原始社会不同部落有过不同的图腾,如龙、虎、凤、麒麟等,这些图腾在延川民俗中不同程度都有传承,其中龙、虎、凤较为普遍。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早在仰韶文化的后期,就产生了对龙的崇拜,龙也就成了黄帝部落的图腾。在古代典籍中有关龙的描写非常丰富,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在汉语中带“龙”字的成语有近百条。
延川民俗中关系龙的传承表现在各个方面,男孩子取名多用“龙”字,“大龙”、“二龙”“龙龙”、“小龙”、“应龙”、“海龙”等,以至一个村子有几个重名的。
境内传统庙碑的碑首几乎清一色是龙,其造型有飞龙、卧龙、游龙、盘龙、二龙戏珠等。
现代墓碑中脊兽碑的碑脊兽头也用龙的形象,造型多为两游龙、两飞龙。
现在一些公共场所的建筑物亦用龙来装饰,桥头竖龙柱,亭阁饰龙首,廊壁彩绘各种龙图,随处可见。
民间传统剪纸中龙是重要题材,飞龙、盘龙、游龙、龙凤呈祥,造型各异,变化多端。
境内民俗视蛇为龙,关于蛇的文化一直在境内流行。传统认为蛇是小龙,人们不能轻易打死蛇,有虔诚者,见了蛇竟然会给蛇磕头。
民间传统剪纸中以蛇为题材的有游蛇、盘蛇、蛇盘兔、蛇抱九颗蛋。
传统面花中亦有蛇的形象,有游蛇、盘蛇等。
境内传统正月闹秧歌中的大场阵图有蛇(龙)摆尾、蛇蜕皮、蛇抱九颗蛋、一条蛇(龙)、二龙出水、双蛇(龙)摆尾等。
凤,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也曾是某个部落的图腾。故传统认为凤凰代表吉祥。
境内民俗中关于凤文化的传承丰富多彩。传统境内女孩子取名多占“凤”字,寓意吉祥、尊贵,“凤莲”、“凤英”、“凤兰”、“凤梅”、“凤琴”等,这种名字叫起来亲切,听起来高贵。
传统民间雕刻、绘画、面花、剪纸中都有风的题材,造型有丹凤朝阳、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凤求凰等。
科学,是延川民俗中不可忽视的内涵。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类社会早期,总体来说,科学文化是落后的,但不能认为先民们毫无科学知识。
中国古代曾有过当时科学文化领先的辉煌历史,不少科学知识、科技成果令当今科学家赞叹。境内民俗中直至现在仍然传承着中国古代科学知识。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用酒沐浴亡人的风俗,出土不腐的古代鲜尸中,不少棺内存有酒。这固然有本源生命文化的因素,但酒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境内直至现在还有用酒给去世的老人擦身子的,有的甚至用酒洗一遍全身。
中国古代人去世用丝织品制寿衣,这也与本源生命文化有关,因丝织品较麻织品、棉织品、毛织品耐腐蚀,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境内为亡人制寿衣,直至现在仍保留着用丝绸的风俗,这些都是古代丧葬的遗风。
其他如埋人时在棺材底坐石炭、亡人入殓时放“口含玉”等,都是防腐的措施,都是古代丧葬风俗的传承,都具有科学道理。
境内绝大多数传统人家住土窑洞,土窑洞的口几乎都是上圆下方,即是住石窑洞的,窑口亦是上圆下方。
这种形制除含有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本源观念外,从力学角度上来说是很科学的。
上部半圆形可以分解压力,下部方形,能够增强承接力,故境内有上千年的古代石窑遗存,上千年的土窑洞亦有不少,现虽被废弃,但多是人为,而不是自毁。
境内建土窑、筑石窑,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地基。这里面有迷信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也有科学成分。一个懂行的风水先生,是堪舆学家,他懂得地脉,可以看出在哪里修造比较坚固,不易坍塌。
至于坐向、面山,是与采光、通风、逆风等有关系的。这些都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由此,我们可以说,一个懂行的风水先生是把科学迷信化了,这种现象在民间风俗文化中并不在少数。
境内有农历六月六曝晒衣服被褥的风俗。一般来说,境内农历六月是天气最热的时候,温度可高达30℃以上,这时曝晒封存已久的衣服和被褥能消除一些病菌、霉菌、寄生虫,既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又能延长使用寿命,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境内婚嫁风俗中忌姑家女儿回嫁给舅家儿子,俗称血脉倒流”。这完全符合科学,我国现行婚姻法明文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目的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
境内不少传统季节性特吃,也符合营养学。春季紫花苜蓿的第一茬嫩苗,几乎全部被群众采来蒸着吃。据有关资料表明,苜蓿能给人们提供大量的氨基酸、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此间关于每天吃饭的风俗是“早饭要早,午饭要饱,晚饭要少",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饮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