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折垣王献狮记

文物简介

木简1枚(出土编号:Ⅱ90DXTS:55),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7.5、宽1.8、厚0.2厘米。木简上下残断,三行书写,简文字残泐,但基本内容清楚。简文作“其一只以食折垣王一人师使者,□只以食钩盾使者迎师子,□以食使者弋君。”简中的“折垣”之国在史籍中未有记载,属汉时西域国名无疑。“师子”即“狮子”;“师使者”可能指折垣王遣送师子的使者;“钩盾”是少府属官。这枚汉简记录西域折垣王派使者献狮子,汉朝派钩盾使者前往迎接。史书中仅有东汉时期西域诸国献狮子的记载,而这枚简证明西域诸国献狮子早在西汉后期就开始了。该简文为研究悬泉置的传舍制度、汉代西域诸国献畜的管理、西汉王朝与西域关系,以及丝路沿线东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这枚简记载的是折垣王派遣使者向汉朝贡献狮子,汉朝派遣少府属吏钩盾使者前往迎接。该汉简是西域国家向汉廷贡献狮子的记载,极为珍贵。一般的献畜安置于中央设在河西各郡的厩苑中蓄养。稀见、贵重的奉献物要带到京城“面呈”皇帝,即所谓的“诣行在所”。汉廷这次派出迎接的是“钩盾使者”,钩盾这一机构主管长安的近池苑囿,供皇家玩赏的奇树珍果、奇禽异兽都应在其所职范围之内,与设在远郊或三辅外各郡的中央苑囿不同。钩盾使者应是由钩盾这一机构派出迎接狮子的临时使者,这也说明折垣王奉献的狮子要安置在长安近池苑囿。

阅“牍”延伸

狮子,古代波斯语音译,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写作“师子”。中国不产狮子,狮子曾分布欧、亚、非三洲大多数地区,历代学者都认为中国早期的狮子多来自西域。郭璞注《尔雅》曰:“(狻麑)即师子也,出西域。”明李时珍曰:“狮子出西域诸国。”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使得西汉人了解到中亚的政治形势、民族分布等概况。张骞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乌弋山离的记载,但并没有提到产狮子。在此之后,陆续有其他使节到过乌弋山离,才了解到该地产狮子。在我国历代文献中,关于狮子的明确记录,最早的见于《汉书西域传》:“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牛。”综合研究推测此简年代在公元前48—前13年之间,“折垣”或即史籍中称作“乌弋山离”的塞人国家,是南迁的塞人在原属安息的地界建立的王国。

从甘肃出土的汉简内容来看,以献畜为职责的西域使团入关后,需要接受敦煌郡有关部门(玉门关、阳关)的清点和沿途接待厩置官吏的查验登记。沿途厩置对献畜进行登记、校验,逐级上报。像橐他、驴等一般的献畜,可能由昆蹏官等中央设在河西的厩苑评估收纳。狮子、大宛马等罕见的奉献物,则由安置地派出专使来迎接,最终安置于长安近苑。《汉书·西域传》记载:

自是之后……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进贡的狮子一般在皇宫饲养,供帝王和贵族观赏。此外《三辅黄图》中提及汉长安城奇华殿附近兽圈内有狮子与大鸟:“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师子、宫马,充塞其中。”这说明在武帝时期狮子己经来到中原,成为皇家园林专门饲养的一种珍奇动物。安置在长安近苑,以便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和四夷之客玩赏。

虽然西汉时就有产狮地及狮子的记载,但有记载的贡狮却是始于东汉时期,该时期的贡狮共有四次。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年底,“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贡狮。章帝章和二年(88年)二月,汉章帝去世,汉和帝继位,这年年底,“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和帝永元十三年(年),“冬十一月,安息国遣使献师子及条枝大爵。”东汉的最后一次贡狮在汉顺帝阳嘉二年(年),“疏勒国献师子、封牛。”疏勒在今新疆地区,并不产狮子,其所贡之狮也有可能从邻近的中亚得来。

虽然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诸国才开始贡狮。但国人对狮子形象的认识,早在先秦就有了。狮子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狻猊”“狻麑”“师子”等,狮子在先秦文献中称作“狻猊”。《穆天子传》记载:“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师子,亦食虎豹。”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一说是第五子,另说是第八子)。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尔雅》只记载狻猊,未见师子,可知西汉初年师子一词尚未传入中国,也可得知悬泉置出土的狮子简时代较晚。《汉书》记载贡狮为师子。但是同时期的《说文解字》中的“师”字无“师子”的意思,可见师子一词虽已传入但还未普及。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四次贡狮,都以“师子”记载。可见,最迟到东汉末,师子一词开始取代狻猊(麑)成为最普遍的名称。

古狻猊墨

图源故宫博物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