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内蒙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指由社会底层民众,集体创造的自发和自娱的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看,民间文化来自社会底层,并且由平民自发创造。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创作任性、有着随处可作的特点。从作品的写作目的来看,民间文化,大多是一种无名无姓的,人们在其生活过程中制作的,率性极强、随心而改,不必顾虑作品内容是否成熟、是否有吸引力等等。
第二,传承性。传承性首先体现为一种言传身教。其次体现于口口相传。在民间文化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面对面”是其重要特点。诸如民歌、传说、谚语、戏曲、评书等等民间文化作品,都需要实地表演、亲身展示或者付诸行动等,这些艺术形式散播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也出现于庭院房中、流传在欣赏者自己的口里、手上。宋代诗人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第三,俗化和程式化。例:汉代民歌《行行重行行》。喜闻乐见的形式秉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往往在长期的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便于民众接受的形式化的审美形式。例如:京剧脸谱、绵竹木版画门神、陕西剪纸。4.实用性和娱乐性。乌兰察布市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其形式和内容也很丰富。较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有:
隆盛庄秧歌,由民间祈雨而起。其表演程序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辰时(上午8时)第一声铁炮响后,扮张飞者骑匹黑马绕街三次(俗称三出街)。待第三声铁炮鸣放后,表演开始,首先是两名兵卒鸣锣开道,两边是各执“肃静”、“回避”的衙役,中间是“伏魔大帝”关云长的全付銮驾,跟着是“关”字大旗和手擎五色标旗的亲兵。紧接着是七品县令(名日“穿胸过”,两人抬一木杠,扮县官者骑于杠上)。后边依次是独轮油车(一人推车,进三步退二步。车上装一大油篓,油篓两面分别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鬼闹判”(面具舞,六人表演,判官和五个小鬼。判官走八字步,小鬼走趋步,形成“水尖子”和“蒜瓣子”队形,在民间打击乐《长流水》伴奏下过街表演)、“脑阁”、“抬阁”(后改造不用人抬,在底装车轮,变人推和拉),之后是“八抬明轿”(上供关老爷木质偶像),跟着是“龙王暖轿”(上立龙王牌位),一品大员在两个身背“伏魔大帝”御玺和圣旨的随从护卫下,十分威武。两个马童各牵一匹赤兔和黄骠马,上插“圣”字旗随后。最后是40个背弓的和40个挎刀的对子马,他们头戴红缨,身着黄马褂、青缎裤,脚踏深底长靴,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四脚龙”,表演时间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这天),它与众多舞龙不同的是多了四只脚。它的起源也是由民间祈雨许愿与还愿而编创的。原来舞的龙也是没有龙腿的,后来由一个叫苏太的民间艺人加的。他说,龙是神,不能少胳膊缺腿。因此,发展成四脚龙舞。它由11个人表演,一人舞龙珠,六人舞龙身,四人舞龙脚。动作以表现想象中龙的形态为主,有“龙出水”、“龙翻身”、“龙戏珠”和“龙戏水”。基本动作是滚动、缠绕、穿插。在民间音乐《出对子》伴奏下表演。夜晚表演时,龙头、龙身内点石蜡灯,周围点四堆旺火,上撒锯末、松香(制造烟雾)。旺火点燃后,龙在烟雾中起舞,仿佛腾云驾雾般,景象十分壮观。
“九曲黄河”,正月十一,在村边选宽敞地段,在空地中央竖一根约三米高的木杆,顶端挂一大红灯笼。以这根木杆为中心,向东、西、南、北等距离(1.5米)各栽九根约2米高的木杆,形成一个大“十”字。然后南北等距再各栽162根小杆,形成一个正方形,共361根,象征一年天数。每根木杆顶端钉一铁钉(以备置灯),再用麻绳按九曲十八弯图形连接木直(麻绳距地60厘米),留下出入门。这样“九曲黄河”就布好。村民各户做一至两盏灯,灯的做法是选较大土豆,削去小半,挖洞放棉花灯芯,把石蜡溶化灌入,土豆周围糊各色彩纸(防风、装饰)。待正月十五夜,各家将土豆灯插人木杆钉上点燃。瞬间一片灯海。转九曲时,由秧歌队表演一段《皮筋顶灯》,然后村民即可走人九曲迷宫。转九曲时,不可乱钻、乱跑或碰坏灯盏、木杆,否则将是不吉利的。结束时,村民可选一盏灯带回家中,若灯一路未熄灭,这一年便福星高照。
“门楼调",门楼调的说唱地点一般均在商贾巨富、财主门楼前,不进宅院,故称门楼调。它的演唱形式主要有三种:单人门楼调、双人门楼调和多人门楼调。前种演唱形式,初期为说唱者手持一块马肩胛骨,上缀若干铜钱,说唱时一边舞动板骨,发出咂咂节奏声和着曲调(后改为竹板)。双人门楼调除主唱一人外,另一人拉二胡伴奏。多人门楼调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形式。门楼调内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祝福庆贺,即兴说唱。艺人称作赶门楼;另一种是艺人走街串巷,耳闻目睹获取的奇闻轶事,编成合仄押韵的完整的故事,这一类艺人们称作“戳古董”。门楼调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一般六句为一段,一段唱完稍作间歇,再唱。#九月打卡挑战#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