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那些事儿你是青铜还是王者

青铜器旧称“金”或“吉金”,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考古文献与资料中,将青铜器底部刻写的文字叫做“金文”。我国对于青铜器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在此之前,姜寨遗址中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品。马家窑文化单刃青铜刀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剩余价值出现,生产资料从集体所有转化为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作为当时手工业的尖端技术,青铜器也因其时代背景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与地位。夏朝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秩序,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礼法,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矛盾和社会运行机制。其中“藏礼于器”便成为社会等级象征,代表了家国一体宗法伦常的核心观念。在代表了夏朝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我国目前为止最早的青铜礼器,从此掀开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序幕。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青铜器的分类我国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其社会功能大致分为四类——礼器、重器、葬器和日用器。礼器用于祭祀、巫蛊等重要场合,象征着社会等级与权力大小。重器为大型青铜器,底部刻有铭文用于记录重大事件或对统治者、祖先歌功颂德。葬器,又称明器、冥器,是陪葬品。日用器则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具。虽分类不同,但归根结底青铜器的用途也就两类,一为礼器二为日用器。青铜器常见器型常见的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和礼器等。食器鼎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商饕餮纹方鼎饕餮纹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古代钟鼎彝器,常以饕餮为饰。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没有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簋(guǐ,音鬼)既是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重大典仪中与鼎配合使用。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且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早期的青铜簋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现出土的青铜簋多为敞口、束颈、鼓腹、双耳。商几何纹簋甗(yan,音演)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西周匀铜甗(yǎn)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鬲(li,音历)煮饭用的炊器,分为陶制鬲和青铜鬲两种。青铜鬲仿造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其形一般为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常于甑结合,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西周伯矩鬲伯矩鬲我国养牛的历史悠久,牛被评为“六畜之首”。相传,牛具有灵性,可以通神。因此,古代重大的祭祀仪式上,用牛作为祭品,以显得庄重肃穆。而牛首,常见于青铜礼器纹饰,可见时人对牛的特殊感情。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七个牛首的造型却极为罕见。此鬲为平盖,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且纹饰精美。器物通体装饰着七个牛角飞扬的牛首兽面纹,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同时,此鬲充分表达了“礼器”、“神器”在沟通人神、标志等级方面的神秘、肃穆的内涵,立意深刻。此文物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年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簠(fǔ)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战国铸客簠铸客簠此器盖与底均为相同的长方形,合而为一,分而为二。平口,上腹直壁、下为折腹壁,曲尺形方足,平底。器体通饰模印菱形纹和云纹组成的几何形纹,口沿部有铭文:“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九字。“铸客”二字应是聘募而来的冶铸工匠。“六室”与古宫室同义。春秋史尸簠盨(xǔ)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西周晚期兽叔盨敦(duì)盛放饭食的器皿。也常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战国鹈鹕鱼纹敦酒器爵温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遗址,西周中期渐渐消失。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鋬及三尖足: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西周亚丑夫丙爵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有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父丁铜角斝(jiǎ)温酒器。但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过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斝,里面盛放的是猪肉。所以,不排除其早期为食器,后来演变为酒器的可能。形似爵,三足、两柱、一鋬。多为圆体,方体少见。斝的等级较低。按照礼乐制度排序: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故《礼记·礼器》记载:“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现今所通称为斝的青铜器,其名称为宋人所定,始见于《博古图录》。西周鬲式斝商饕餮纹斝觚(gū)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觚经常与爵伴随出土,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觚与爵组合使用。元、明、清时,仿青铜觚瓷质花瓶较流行,称“花觚”。觯(zhì)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兕觥(sìgōng)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卣(yǒu)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盉(hé)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的浓淡)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方彝(yí)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水器罍(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壶盛酒或盛水器。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匜(yí)洗手洗脸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鉴水器,形如现代的盆。有四种用途:(一)容水;(二)盛冰,(三)沐浴;(四)鉴容照面,以后才为铜镜所替代。鉴的制作在春秋战国是最为盛行,当时种、鼎、壶、鉴四器并称。乐器之——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兵器之——钺现藏于山东博物馆,一级文物明器(冥器)之——青铜马汉马踏飞燕#历史那些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7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