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临摹的书中龙,只见笔画不见风神,
赵孟,元代书画大家,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元代人搭上了唐代楷书的车,可见赵孟在书法史地位之高。赵孟篆、隶、楷、行、草五体皆擅,行书冠绝古今。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唐已绛直至明代,篆书、隶书失去了当初的光华,赵孟的篆书、隶书相对薄弱,这是从宋到明普遍的一个特点,不在赵孟本人。但他的楷书、行书及小草书,完全能说足与晋唐宋的大家相媲美。还有,应用不广泛的章草在他的手上得以重建,并大放光彩。
赵孟画像
中国书法从宋朝开始,聚焦于一群文化精英身上,他们普遍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任感,书法艺术被定位为“文娱”“雅玩”,
“要之皆一戏”“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
赵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玩下去,中国书法可能要没落。于是赵孟身体力行引领了复古之风,从书法本体回归,在晋唐与元明搭建起来一座桥,自认桥梁。
探源赵孟的书法,以“二王”为宗(主要是王羲之),兼及唐人法度,才成就了自己。在他的一生中,临摹了大量的王羲之的法帖。《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十七帖》等,流传墨迹版本很多,其中临摹《十七帖》有一件完整的墨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是他六十三岁所临(落款延祐三年),是晚年的作品,是赵孟存世难得的墨迹。
这里提出我的问题,这件临本虽然是全本、墨迹,按说是非常珍贵了,但笔者感觉这件作品不尽人意,还是有许多问题的,我们从书法本体——用笔笔法方面做个分析。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法帖之一,是后世学习小草书的范本。前人评价此帖甚高,宋黄伯说它是:“此帖逸少书中龙也”;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说《十七帖》是“煌赫著名帖也”
朱熹赞曰“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赵孟曾说“用笔千古不易”它是最重视笔法的,可这件临本没有写出王羲之的风神。我们知道,临摹有“实临”和“意临”,对王羲之这样的经典作品,赵孟即使不临其全貌,也应该临出其神,但这一件已完全没有了王字的风神。
开篇第一个字软弱无力
孙过庭曾说: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书法是写汉字的艺术,每一笔
都重要。整体创作而言,开篇第一个是确立整篇风格的眼,不可随意。赵氏这里的第一个字显得软弱无力,墨色过于浓重,起笔过于迟疑,没有写出草书的爽利。横画收笔,回锋顿笔,明显的有楷书的笔意。竖画,同样是软弱,藏锋起笔做弧势行笔,且向左弯曲,收笔处向左出尖,似乎是多余。做个形象的比喻,这个“十”字就像两只肉肉的虫子趴在那,毫无生气,很明显赵孟书写是气力不足。即便是意临,也是应该写出赵体自己的风格。若把这个字单独拿出来,我想没有人认为是书法名家所书。
王字与赵字比较
再看王羲之“十”字的横画,藏锋向右下切入笔,迅速向右行笔,边行边提,左粗右细,迅速向右上急停收笔,似方且圆,以隶书的笔意收尾。书画藏锋重按起笔,行笔依然四且行且提,才形成上粗下细,向左下收笔,出尖。有人可能以为这是吹毛求疵,不妨把两个字单独做比较,就分辨出高下了。
再看“七”字,王羲之是两笔书写,横画与“十”的横画几乎一样的笔法,收笔略有不同,是自然出锋。赵孟是一笔书写,横画同样显得软,藏入,收笔回锋向左上行笔顺势写下一笔,第二画收笔向左下出锋,顺势写“日”字。赵孟这个“七”字笔画粗黑,有“墨猪”之嫌,有肉无骨,更无筋可言。苏轼有书论: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其实学书继承传统,也要有质疑的眼光,名家也有败笔。败笔可能发生在个别字上,赵孟的这件临本,从第八个“马”字才进入状态。第三个“日”字,写得不尽人意,还是肉感十足,用笔几无变化,随意一点,草草收笔。而王羲之把第一竖画写成大点,露锋入纸,顿笔急收,上尖下圆,正如孙过庭所言: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第二笔横与竖连在一起,顺势起笔圆转、中锋行笔,刚劲有力,最后一点写成反捺形式,“不破不立”目的是打破浑圆,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笔笔生发,追求的是艺术效果,书圣就是书圣。
王羲之《十七帖》
第四个“先”字,赵孟额书写缺少笔画的方圆变换,平淡无奇,缺少的笔画之间的萦带,没有起伏变化。而王字“先”有笔书写,尖锋入笔,藏锋收笔,提按顿挫,方圆并用,笔画俯仰之间纵横交错,见精神,见风貌。
“书”字,赵孟以上个字代入,直接写竖画,处理简单。王羲之“书”字,欲扬先抑,上推藏锋入笔,力量内涵,迅速折峰向下行笔,但并非直过,中间略有弧势,收笔向左上萦带,重新起笔写横画,收笔折峰向左下,提笔书写,与横画比较有粗细变化,继而圆转右行,行笔的同时略按笔,出现粗细变换,收笔回锋,完成8字“绞转”笔法,圆润有力。
赵孟临本《十七帖》
“郗”字,赵孟从入笔写到最后,只是在盘旋往复,没有提按,就没有仔细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完而已。再看王羲之,上边的撇捺写成“七”字,并拉长横画,为的是搭接搭接下一笔,右边的“阝”旁草书的典型写法,连个拐角一方一圆,收笔出长尖,快速提笔写顿点,尖入圆收,打破了上一笔收笔出尖的险绝,平稳收住,复归平正,又一次恢复平衡。
分析到此为止,我们这里并不是否定赵孟,旨在抛砖引玉。读帖也是学习,这样比较来读,更能精准分析王羲之的笔法,大有裨益。
书法是艺术,就要有出奇的笔法、字法、墨法等变化,完美的表达艺术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