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龙的地位并不高,为何古代的皇帝们,

古代帝王喜欢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天子”很好理解,老天爷的儿子嘛,君权神授这一招世界通用。真龙天子之说,是中国古代的“君权神授”的意思,在西方则是上帝赋权,天上之国与地上王国之分,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的赋予。

事实上,“天子”这个称呼在三皇五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史记》

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天是人格化的神,比如老天爷的称呼,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这个不难理解,在那个民智未开的时代,上位者意欲领导统御众民,只有透过非自然包装是迅速而便捷的。为了自己在民众之中的威望,自己或手下的依从者便会加上特别的传说:或是诞生时有异象、或是天赋异禀、或者智勇过人。建立一般人对领导者的崇拜与信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君王本身所拥有的传说显然无法贴切的让所有的人民都明白,君权神授的概念在此开始萌芽——我的权力是天地一切执掌者所赋予的。天是每个人都必定看得到的,又接触不到的。这样的概念一经释放,便可以在群众心中形成敬畏的心态。

那么“真龙”又是为何呢?我们看到那些皇帝们穿龙袍,坐龙椅,睡龙榻,就连生的孩子都成为龙子,龙种。

为何这些帝王们老喜欢和龙贴在一起呢。

要知道在一些神话故事中,龙的地位也不是很高,龙王也只是一个小品阶的神仙,见到天庭的其他神仙还得点头哈腰,为什么皇帝还挺喜欢用龙作为自己的化身呢?

这其实是对咱们华夏文化的一个认知误区,“龙”这个生物,在咱们传统的神话传说体系里面,形象是非常高大的。比如说杀掉蚩尤的应龙,四大神兽里面的东方青龙等等。

只是后来因为佛教文化的盛行,以及一些写小说的文人瞎掰,搞出了什么四海龙王,杜撰出了一个新的神话体系,神龙变成了“臭虫”。

这些所谓的“龙”,和象征帝王的“真龙”不可一概论之。

事实上,关于“真龙”,涉及到一个咱们华夏民族的图腾信仰,其早在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龙便是华夏先民的一种“图腾”,相传炎帝便是女娲氏族下的神龙转世。

传说龙是咱们华夏的人文初祖伏羲创造。他当初教化人类过程中,取了蛇身,鳄头,鹿角,虎眼,鲤鳞,蜥腿,鹰爪,鲨尾,鲸须,创造了龙这个生物。

当然,还有传说龙是黄帝创造的。相传,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小部落。”成立了世界首个有共主的“联盟”后,欲制定民族统一图腾。黄帝召来个大小部落盟主,共商新图腾制定事宜。命令下达,各大小部落首领马上行动起来,图腾方案送达有近百种。各部落代表各抒己见,都说自己的方案是最佳图腾,黄帝一时无法统一意见。

黄帝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每个部落的图腾各取一部分,制定出具蛇身、鱼鳞、马头、狮鼻、虎眼、牛舌、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狗尾之新图腾,命名为龙,它能腾云驾雾,也能翻江倒海。

说实话,具体是怎么传的咱不知道,因为这说法太多了,有神话、有传说。但总而言之,龙成了华夏民族的一种图腾,一种象征,是需要供奉崇拜的神兽。

这其实在先秦时期的一些青铜器铭纹上也看得出来,那时候的青铜器多为祭祀之用,龙纹铭刻其上,本身就代表了其意义。

特别是秦朝,其以北方黑龙为图腾,秦始皇称帝后,以“祖龙”自居,于是“龙”便跟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后来汉高祖刘邦又给自己编造了神话式的出生,说他自己没有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梦与神游,当晚雷雨交加,他的父亲看到一条蛟龙到他妻子身上,于是她怀孕而生了高祖。他就自己称自己为真龙天子,这个词也就被垄断成为帝王专用。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虽然这段记载现在看来纯属胡编乱造,完全是刘邦为了抬高自己出身编的瞎话,不过由此可见,在秦汉之际,龙在文化中的地位已经是不低了,不然刘邦也不会拿它来撑场面,而且刘邦这一扯虎皮拉大旗的行为,还得到了后世帝王们的热烈响应,也算是开千古之先河了。

久而久之,后来的皇帝们都有样学样。比如北周奠基者宇文泰,传说其出生时就有龙相,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也有双龙在天的传说。

总的来说,将真龙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乃是皇帝们的提升皇统合法性、正确性、圣神性、不可侵犯性的常用手段。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龙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自身形象也比较霸气,能腾云驾雾,招风唤雨。

而皇帝是处于金字塔塔顶的人,一国臣民都得听其指挥,断人生死,执掌着一国的命运。用龙作为皇帝的称谓,也再合适不过了。顺便可以强令给老百姓灌输,皇帝不是凡人,是神的化身,更能方便统领国民。

总的来说,所谓的“真龙天子”,其出现的原因,还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神化”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