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北宋三大家之一董源为
董源(生卒年不详),字叔达,江西进贤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擅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1.《夏山图》
▲《夏山图》纵49.9厘米横.1厘米董源传世画作数量稀少且面貌多样,故而明人董其昌评其为扑朔迷离的“画中龙”。《夏山图》便是曾经董其昌鉴藏的“画中龙”之一,全图山重水复,汀渚纵横,生动地再现出烟雨江南的旖旎风光。如同董源的其他作品一样,此图亦曾引发真伪之争。然而,其作为董源一脉“南宗”山水画中极其珍贵的一幅遗存,依然是今人一窥董氏笔下“画中龙”之神秘风貌的重要画作。
2.《潇湘图》
▲《潇湘图》纵50.0厘米横.9厘米《潇湘图》中秀峰如簇,川原苍茫,草木丰茂,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山色。画中用笔,或洲渚芦荻,劲挺凌厉;或坡岸林木,淹润活泼。其幽旷平和、苍茫空蒙之景,与米芾所赞“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之语颇为相合,写出了“淡墨轻岚为一体”的诗意情境,代表了董源一脉江南山水画的气质与风貌。
3.《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纵50厘米.8厘《夏景山口待渡图》为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夏日美景。画中烟林清旷,草木华滋,溪流萦绕,碧波荡漾。在技法表现上,此作可谓“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在思想旨趣上,又流露出典型的文人美学思想。凭此两点,此作无愧于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4.《洞天山堂图》
▲《洞天山堂图》纵.2厘米横.2《洞天山堂图》被专家定为“国宝”级画作。画中绘隐匿于云霞深山间的一处仙境,群峰巍峨,松林茂秀,溪壑幽奇。全图笔法苍劲工稳,色泽雅致,立意深远,被明代书法家、鉴藏家王铎赞为“神理气韵,古秀灵通”。此作为今人考察宋金之际山水画风之变迁,提供了难得的图像史料。
5.《寒林重汀图》
▲《寒林重汀图》纵.6厘米横.3厘《寒林重汀图》相传为五代画家董源所绘。画中寒林杳霭笼罩重汀复渚,杨柳蒹葭掩映烟村渔舟,一派平淡天真、意趣高古之景,与文献中的董源互为印证,可谓研究董源画风及五代宋初江南山水图式的一件重要作品。它与董源名下的其他画作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面目生动、多元立体的董源。
6.《溪岸图》
▲《溪岸图》纵.3厘米横.2厘米描绘江南溪岸景象,上半部左右相对两座山峰,两峰之中远山隐现,两山夹壑中一条山溪自远而近,至山前汇成大溪。溪岸左有楼台水榭,水榭中有幽人雅士正观望溪景。左面山中亦有泉瀑飞注入大溪,画的最下方溪岸坡冈上杂树耸立。中景、远景山峦上丛林茂密,草木葱茏。
《溪岸图》构图雄伟,笔法严谨,兼具北方派的气度和南方派的温润,是董源从唐人山水过渡到南方水墨山水阶段的作品。
7.《龙宿郊民图》
▲《龙宿郊民图》纵厘米横厘米该图中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的纵深走去。左边则是浩渺长江,也向画面的纵深流去,使画面很有深远感。该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
8.《平林霁色图卷》
▲《平林霁色图》纵37.5厘米横.8厘米此图绘山峦并峙,古寺深藏,山脚下有茅屋,行旅之人在平林小径间穿行。另一侧是开阔的水面,岸边有人等待泊舟。山石用短线皴,画法尚存北宋遗风,而与南宋画风无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