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和古代文献中龙的形象
中国传说中的生物,传说头上有尺木,才能升天。在夏朝设立专门人员豢龙。在绘画中有三停九似之说,头至前臂,前臂至腰,腰至尾,距离相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认为龙生活在水中,可以兴云布雨,能大能小。也作为皇室象征,衮冕中十二文章包含龙(三才图会中为四爪,《四库全书》的《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为五爪),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龙被认为是鳞虫之长,按样子有鳞称为蛟龙,有翼称为应龙,有角称为虬龙,无角称为螭龙,未升天为蟠龙。明代又传说龙生九子,将日用品的兽纹与龙拉上关系。
龙历代形象不一(爪在古文中通常指手指):
赵宝沟文化神兽纹灰陶尊中为野猪首蛇身;红山文化为蛇身c型龙及类猪头的玉猪龙。
商普遍称为夔龙,妇好墓龙纽石器盖,兽头(类虎类猪),圆眼,圆角,二足,蛇身。
妇好墓玉龙兽头(或猪或虎),柱形角,蛇身,腹部分叉弯钩状(可能是夔龙的独足,文物介绍是两短足)。
三星堆青铜龙柱、爬龙铜器盖,头类羊,细长头,有髯,尖牙,向下弯曲细长耳(介绍说是角),耳中间(或前)一对山羊角,四足有肘毛。
三星堆青铜神树下龙,长吻尖牙,大眼,前后两长角向前伸,耳在角后,大概是四足,两前肢肩部有短小羽翼,身极长,有分叉垂下刀状物。(老挝的那迦造型与此龙很像,但没有脚)
三星堆铜顶尊跪坐人像头顶龙纹,类似神树龙纹,前后二角,鼻角短小向后卷曲,后角粗壮扭曲前伸,锯齿牙,二前足短,肩有卷曲花纹。另一只为牛角,牛头,吐舌,平牙,蛇身,四足,蹄,身短,胯与肩有卷云状图案,尾长,尾尖上卷。
商至西周兕觥(永乐大典中此类型被叫做螭纹,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称为夔),兽头(类虎或牛),圆眼,二短角,角端像球,尖牙。
西周彭县竹瓦街出土铜罍的龙形盖,兽头,圆眼,棒槌角,角上有掌形装饰,二足,蛇身,背有倒钩状物。
张家坡遗址玉龙,类似妇好墓玉龙,兽头鼻上翘、兽牙,短角,圆叶状耳,眼睛刻法像野猪,蛇身,腹部有爪。
汉偏向细长兽型,长角,角从额头生出,三爪,有些吻上翘类似鼻角,(推测汉代龙的鼻角、身体多分叉出卷云形,与三星堆龙相似,或许有所关联)
天长三角圩西汉墓玉龙,龙头,长吻。
隋安济桥栏板石雕龙纹,类似南传佛教那迦的前伸长吻,类似镇墓兽的招风耳,有鬣、肘毛,三爪,细长尾。
唐代双凤眼,开口至眼角,鱼鳞纹,独角或双角,角从眉弓生出,三爪,肘毛,多为走兽状,有鬣没有龙须,细长兽身,细长尾。有些肩部有翼(画像中幻想动物肩上会有火一样的翼),尾巴无毛。唐代坐龙(伏龙)颈部后有火焰珠,独角。
宋代(过渡),三爪或四爪,有肘毛,尾巴出现火形装饰,有些有二龙须,有鬣,有些有髯,有些有火焰肩,长吻,上下颚有獠牙。宋后期上颚尖端、下颚及腮部为数个尖刺凸起。
元代前四爪后三爪,前三爪后四爪,四爪,三爪多,五爪少见。角从脑后生出,有髯,肘毛,长鬣,身体更长,有火焰肩,长吻前伸上翘,尾尖有火焰装饰,背有鳍状毛。身粗颈细,尾巴粗。有些鬃毛会表现为尖刺。
明代流行四爪龙,嘉靖前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明末时使用混乱。吻像鳄鱼,大鼻,肘毛,火焰肩,角从脑后生出且相对较短,长须,长眉,长髯,长鬣,背毛至尾,颈细,体型长且粗壮。
清代大体类似明代,多为五爪,鼻变小,上颚尖端、下颚及腮部多为数个刺凸起,尾尖端卷起。
《酉阳杂俎》
龍,頭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五杂俎》
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岭南人有善致雨者,幕少女于空中,驱龙使起,龙见女即回翔欲合,其人复以法禁,使不得近,少焉,雨已沾足矣。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述异记》
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化為角龍,千年化為應龍。
《竹书纪年》
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博物志》
龍肉以醯漬之,則文章生。
《博雅》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龍能高能下,能小能巨,能幽能明,能短能長。
《元史》
丁亥,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
《格致镜原》
隂陽自然變化論驪龍之眸見百里纎芥又龍能變水
《广东新语》
南海,龙之都会。古时入水采珠贝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在今日人与龙益习,诸龙户率视之为蝘蜓矣。新安有龙穴洲,每风雨即有龙起,去地不数丈,朱鬛金鳞,两目烨烨如电,人与龙相视久之,弗畏也。其精华在浮沫,时喷薄如瀑泉如雨,争承取之,稍缓则入地中矣,是为龙涎。或谓龙涎者,多积于海上枯木,如鸟遗状,其色青黎,其芗腥,杂百和焚之,翠烟千结,蜿蜒蟠空,经时不散,可以剪分香缕,然多不真。从番舶来者,出大秦、波斯,于雨中焚之,煏爆有声则真。盖龙本纯阳之精,故其气绝香。又龙属木,木之气得太阳多者必香。故诸香以龙涎为最。得盂水径扑其中,不落空外。龙以水为用,见水则精入焉。盖龙用精则为雨,用气则为云。
海中苦龙气。每龙气过,辄嘘吸舟船人物而去,置之他所,然舟船人物亦无恙也。舵师知龙起,但擂金鼓,或焚鲎壳诸臭物,或洒青矾却之。海滨多高楼,楼角兽头,每为龙气所掣,置兵器其上亦止。以龙性畏铁,铁辛,为目害故也。
罗浮多龙潭。尝有人小遗潭中,庵僧见之,使之蒲伏土上。俄有白气千百道,从谷中起,迅雷乘风雨如注,海上舟船已破溺无数矣。人必蒲伏土上乃免,若在木石之间,必为龙所掣矣。又有人戏投巨石岩中,巨石左右砰击,久而不下,龙惊以为雷也,即时白气四起,雨点如盘盂。盖龙与雷同类,雷出则龙出,雷入则龙入。而其气不起于潭洞中者,山泽相通,地中虚无之处,皆龙之窍穴也。又新兴有天露山,其顶有潭,岁旱,以石投之,声震如雷即雨。又有井干湖,其深莫测,岁旱,以土掊击之亦有雨。盖亦惊龙之意。龙听以角,谓之聋虫,故善惊。
《物类相感志》
传曰,龙,水物也,得水而神立,失水而神废,今有大鱼,每春必跃,腾波矫首而登龙门者得化为龙,辄雷震而变矣,若登否者,点额暴腮而死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