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领略陶瓷的瑕疵美
汝、官、哥窑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片又称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开裂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
钧窑
钧釉釉层中,有一条条的曲折线,因形状好似蚯蚓走泥,故名: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钧瓷的代表性特征之一。这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或烧成时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又有釉流入填补而形成的。钧釉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建窑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同时,石灰釉黏性強,其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建益采用正烧,受重力影响,导致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內底聚釉较厚,建盏施半釉,施釉圈釉水厚到一定程度会往下落,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当釉泪垂而不落时,形成特有的个性美,当釉水落下过于盏底,沾到窑上,影响美观,则视为瑕疵。
龙泉青瓷
跳刀,是现代青瓷中的一种常用装饰技艺。它来源于中国早期原始陶瓷技艺中的纹饰刻划手段。是一个持刀起舞,以技展现,以刀为具的装饰艺术。在千年陶瓷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其源起的龙泉窑在中后期世逐渐将跳刀纹遗忘。此外"跳刀纹"虽然在明清两代瓷器中偶有所见但并非主流。与明清两代瓷器优雅高贵的胎釉并不相符,且"跳刀"所过,基本上是划釉露胎。所以说"跳刀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美,所以并不为明清瓷所采用。
郎窑
康熙郎窑红器身垂釉,愈往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因为铜的胶体粒子比重大,比其它物质向下流动性大,所以红色下沉,红色由浅淡慢慢变深,到瓶底甚至有带黑红之感。这是鉴别康熙郎窑红器真伪的依据。所谓“脫口垂足郎不流”,就是郎窑红瓷器的特征,釉色深艳,似牛血猩红,釉面光滑清澈,如美人妍艳。
定窑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芒口(也称涩口)为定窑特有,无芒不为定(指艺术性,其实定窑也有釉口)。米代定窑冲破种种阻力,极力拓宽和营造定窑科技与艺术的空间,敢于打破历史常规,把盘、碗类器皿颠倒过来烧制,这种办法叫覆烧法。覆烧法的问世,奠定了芒口的形成和规范。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更显荣华富贵。
官、哥、龙泉窑
祡口铁足是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特征之一。"紫口铁足"给人以稳重,朴雅之感。"紫口铁足"的形成,是因为其胎骨含铁量高,在还原气氛下,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谓之"铁足”;而有一层薄釉的口缘部分便泛灰紫色,俗称"紫口"
锡斑永宣青花
青花瓷中的锡斑,实质不是锡,科学的解释是由青料中的钴铁的结品斑点形成。是青料中局部的铁元素舍量特别高,在高温油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烧窑加温结束后,窑温逐步下降形成超饱和部分的铁元素开始析出。
因为苏麻离青烧成后因自身特性常伴有沉积的锡班,所以锡斑在永宣青花中龙为常见除烧制及用料外,锡斑的形成还存在釉料一环的因素,即在绘画的过程中,因青料堆集也会形成锡班。往往在起落笔、交汇处及顿笔着墨的器物面上.锡斑的出现率出更多。
差紫成化斗彩
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著名明清瓷器研究大师-耿宝昌先生则对其论述是:“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年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面刮削,损及彩釉。此色为成化斗彩所独有的颜色,其他朝代没有此色彩或仿制不成功。
今天的介绍就说到这,这里是庞生说古玩,中华悠悠五千年文化,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待您欣赏,将这些匠人精神世代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