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中尊龙的景致很多,颐和园中却是凤
在慈禧太后执政后期,颐和园在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超过了北京城内的皇宫,这一时期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基本都能在有关颐和园的传说中找到踪迹。作为这么重要的皇家园林,为什么带龙的景致很少?
甚至,在关于颐和园的传说中,龙信仰也呈现出了弱化的状态。尤其是当龙信仰被置于颐和园这样一个现实感极强的背景,原本就虚无缥缈的龙信仰更显得乏力虚弱。
且看颐和园流传很广的几则传说,里面的龙不再是无所不能的了。在《铜牛的来历》中,火龙凶恶残暴,但是却被一个放牛的小孩子打死:“牛娃就势双手攥住龙角,用尽全力一掰,龙角被折断了,火龙哀嚎地倒在地上,翻滚了一阵,死了。牛娃长长舒了口气,他弯腰捡起死龙,随手一扔,死龙就像一根烂绳子飞出很远很远”,龙在此处尽显狼狈不堪。
还有《龙王与廓如亭》中的龙王则是被困在廓如亭,连看到“镇海铜牛”时也会感到十分害怕……这样折射龙信仰弱化的颐和园传说不胜枚举。
一、凤压龙的出现
颐和园本身位于一国之都,又作为皇家园林,自然本应展示帝王崇拜与龙信仰的交叠。闻一多就曾在《伏羲考》中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为“龙的传人”是因为黄帝在统一中原后,以“龙”作为图腾来崇拜。颐和园传说不仅反映了宫墙内的政治历史面貌,也反映了不少宫墙外的民间传统信仰。但是颐和园中关于龙信仰的传说最能体现其特色。
不过,关于龙的传说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对龙的认同程度。《三间房的传说》中一对逃难的穷苦年轻人救了一只受伤的龙,龙用眼泪化做的四颗夜明珠赠给他们,还留下了不少金银财宝,并给他们的女儿赐名叫“龙女”。
龙女长大以后敢与乾隆皇帝当面对质,劝服乾隆皇帝为那些因修园子而无家可归的百姓盖了新房,这则传说里的龙受伤了之后不仅需要凡人搭救,还与凡人一起在瓮山安了家,有勇有谋伶牙俐齿的主角龙女其实也只是凡人,并非真的是龙族。
在颐和园随后的传说中,龙信仰弱化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长期居于颐和园的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凤”的政治力量压制,“龙”变成了屈于“凤”的弱势,自然也就失去了民众的敬畏与崇拜。并且慈禧谈龙色变,追求极致的“凤压龙”。
二、“凤在龙上”的政治力量压制
颐和园中关于龙的传说,多体现的是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性,极致追求王权的缩影。《长廊的传说》讲述了老匠人为了化解慈禧太后的刁难而建造龙形长廊的故事,这则传说的开头是慈禧太后站在佛香阁上问老匠人湖里、湖边有没有龙。
老匠人如实回答没有龙,惹得慈禧太后大怒,命令附近的百姓来湖边舞龙灯,不让她见到龙就不许停。因为慈禧太后认为自己既然是“凤”,那么下面就得有条“龙”,也就是想要在佛香阁的凤尾廊下修建一个龙形长廊,这样才能显示出“以凤压龙”。
慈禧太后把这些心思全藏了起来,丝毫不提醒老工匠修建长廊的事。于是老工匠只能冥思苦想,到底怎么才能让太后看见龙,否则那些舞龙灯的百姓还得继续累下去。好在鲁班托梦给老工匠,用一碗肉面提示他在昆明湖边建造龙形长廊,这才让老匠人解了围。
传说的结尾是慈禧太后登上佛香阁,看到湖边真有一条龙形长廊,于是心满意足。这则传说的主要情节虽然是老匠人受刁难和被解围,但是不可忽略这里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慈禧太后想要“以凤压龙”的愿望由一开始的不被满足再到被揣测最后终于实现。
同样有着龙与凤意象较量的颐和园传说还有《游龙阁与凤凰墩》。这则传说的开头就直接写道:“颐和园的景致那么多,有几处是带龙的?按说既然是皇家园林,给临湖的建筑起几个带龙的名称也算合情合理,皇上是真龙天子嘛。
可西太后那时专权,当时的皇上不过是她手中的玩偶,所以她忌讳龙字在颐和园出现”,此处的慈禧太后虽然没有“以凤压龙”,却是直接想把“龙”从颐和园抹除,接下来就是讲慈禧太后这个忌讳的具体表现了。
一天慈禧太后在南湖岛游玩时,指着昆明湖上的一个小岛问叫什么名字,小太监回话说是叫“游龙阁”。慈禧太后十分反感这个带“龙”的名字,立即命令改名,小太监便说这是给龙王庙准备的行宫。慈禧太后听了更是生气,声称龙王不该有行宫:“龙王还要行宫?让它到园外行去!”龙王庙里的龙果然就气得游到园子角落得如意门外了。
慈禧太后把龙赶走之后仍然怒气未消,还把游龙阁的匾额扔进湖里。这时太监李莲英耍起了小聪明,建议把小岛改名叫“凤凰墩”,慈禧太后听到这里才缓和了脸色。所以《游龙阁与凤凰墩》这则传说不仅把“龙”从颐和园抹除,更强调了民众眼中“凤”的强势压制,以至于“龙”被“凤”赶走。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游龙阁与凤凰墩》的结尾写了李莲英为了迎合“凤”的意象而在凤凰墩广植梧桐树,但是梧桐树却始终长不起来,这种隐喻说明了民间其实也并不认可慈禧太后真的与“凤”有着强关联,可“龙”却的的确确被她气走了,传说之外的真龙天子也是被架空,所以与其说“龙”是屈于“凤”,不如说是屈于“凤”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压制。
再结合《长廊的传说》,也是用“龙”与“凤”的具体建筑折射了“龙”代表的天子皇权败在“凤”代表的太后权势之下。民间已经清醒的意识到了所谓的龙也不过如此,是政治权势能让龙叱咤风云,同样也是政治权势能让龙落荒而逃。
之所以民间能有这样的觉醒,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历史现实让“凤在龙上”的意识深入人心。慈禧太后以女性身份几度垂帘,独掌大权多年,不是皇帝却远远盖过皇帝,对同治、光绪两代帝王都有着极强的掌控力。
她先是以同治皇帝名义颁布的“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俟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再行归政”以此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治皇帝生前没有子嗣留下,当他死后,按照清朝皇室的礼法祖制,原本应当选择一个“溥”字辈的皇族近亲为新任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只能成为太皇太后,也就不再享有垂帘听政的权力。
慈禧为了维护自己大权独揽的合法性,于是不惜再次违反清朝皇室的礼法祖制,将与载淳同辈的载湉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这样一来,她便可以保持皇太后的身份继续垂帘听政,独揽大权。
在年,光绪皇帝已经成年了,按照清朝的礼法祖制他应当亲政,但是慈禧太后仍然眷恋权力的滋味,“不到三四天工夫,老佛爷的口风又变了,她很巧妙地随手抓到了一个理由,推说因为便利照料光绪的私生活起见,她暂时不能立刻离开大内,她老人家既然这样说,谁还好催她动身。
不久她又亲自告诉光绪,在她没有上颐和园去之前,每天下了早朝,应该立刻就到她那里去把朝上的情形完全告诉她”。可见光绪皇帝成年后的所谓亲政仅仅只是虚名而已。年戊戌政变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第三次公开执掌大权。
从以上这一列史实来看,“凤在龙上”不是民间毫无根由的臆测猜想,而是当时帝后力量对比的真实写照,隐喻了慈禧太后对于两任皇帝的政治力量压制。除了史实,还有当时的一些皇宫物件上也已经刻上了“凤在龙上”的印记。
慈禧太后曾经居住过的储秀宫的庭院内,现在还依然完好保留着她在此庆祝五十岁寿辰的各式陈设,围廊的砖墙上都用琉璃构件围出了一个个方框,方框的内部镌刻着《万寿无疆赋》,方框的上框内装的是凤纹,下框内则是龙纹,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凤上龙下”的格局。
这种“凤在龙上”的力量对比在慈禧太后的宝玺中也有所反映,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玺的雕纽,凤鸟图纹占满印的顶端,仿佛将下面的龙和麒麟揽于双翼下,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与慈禧太后的倾天权势呼应。所以“凤在龙上”的意识是自统治者而向下贯穿至民间的,颐和园传说就集中呈现了这种隐喻。
三、总结
颐和园关于龙的传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就是明显集中塑造了慈禧以及其他政治历史人物形象,并且对于慈禧等人更是在情感态度上充分渲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其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来达成当时民间对颐和园中龙信仰弱化的表达。这种反差其实显示了来自民间的独特认知和情感。
颐和园传说也蕴含了真实的历史现象。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就是展现中国古代传统龙信仰及其弱化趋势,这既与晚清“凤在龙上”的政治形势相关,又与封建制度末期的君权神授被瓦解相关,在更深层次上还根植于中国古代百姓对于信仰崇拜的实用主义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