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这个姓氏的人,或许你不是炎黄子孙

在我国,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信仰图腾,在中华文化中龙寓意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对龙的崇敬之情,至今没有任何物种可以超越。

秉持着这份对龙的崇拜之情,时至今日中国人依旧喜欢自诩是龙的传人,与之匹配的称呼便是“炎黄子孙”。于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成了现如今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骄傲和信仰。

只是在古代时期,很多朝代都进行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一直以来无论是在和亲上或是邀请外来使者上,都保持着“兼收并存、求同存异”的态度。

而这些被接受的外来民族,经过长时间的适应,便可以接受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繁衍子孙,开枝散叶最后将自己原有的姓氏改成汉姓。

“安”姓就是这样由来的,他们是来自安息国的子民,拥有这个姓氏的人,可能并不是“炎黄子孙”,而是“波斯”后人。

01“安”姓的由来

安是非常古老的汉字,从字的结构上看,可以理解为房子下面有着一个女人,有房子,有老婆就安定了。

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安姓是一个外来的姓氏,但是“安”来自哪里,一直是有非议的,有人认为来自胡人。

在我国古代唐朝时期,许多当权的大臣都是“安”姓,并且他们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高鼻梁大眼睛深眼窝,现在看来这样的外形条件是十分硬朗俊美的。

就连安史之乱当中安禄山,也是安姓。

安姓到底是不是胡人的后代?事实上我们根据可考察的史料中的记载进行推断,就不难发现有一个和安姓密切相关的古代国家--“安息国”,正是现如今位于伊朗的一片土地,。

汉武帝时期,张骞被派遣出使西域,从西方运来奇珍异宝、植物、动物、药材、皮货等,作为回馈大汉送上自己的丝绸和茶叶、瓷器。

也就是这次的西域之旅,成功为后世开辟出了一条经济大路--“丝绸之路”,因为丝绸之路的出现,让大汉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变得十分密切,特别是同罗马帝国的生意进行的如火如荼。

安息国当时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大汉和罗马帝国之间,因为两国的利益往来,安息国乘上了发展的东风,很快得以富足起来,国力日益增强,到了后期更是一跃成为了亚欧四强。

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安息国和大汉的贸易往来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两国之间常常交换使者,说到底还是大汉“水土养人”,许多安息国的使者,出使大汉后,反而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国家。

于是他们就在大汉的土地上生存下来,并传播自己的教义,渐渐的安息国臣民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传播教义,而是像大汉子民一样,经商、务农、立业、家成......

但是由于两国毕竟是不同的版块,在文化上有着最本质的不同,我们的姓在他们那里又是另一种说法。

所以在那时很多来自安息国的外国人,通碍于讲不清楚所以几乎很少向大汉本土人解释自己的国家,因此每当遇到询问有关姓氏的事情,安息国的子民便会宣称自己姓安,也就是以国为姓了。

读到这里大家不妨看看身边有安姓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他们的外貌,也许你会发现他们很多人依旧保持着明显的先辈特征,皮肤白皙,发色较浅等等,颜值很高哦。

02“安”姓名人

姓氏的由来介绍完毕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安”姓的名人。

作为一个对我国历史影响很大的姓氏,安氏可谓是人才辈出。第一位便是安世高,安世高贵为安息国的皇太子,身份十分尊贵,但由于自己的亲叔叔谋权篡位,凶狠杀伐,他无法接受选择离开安息国,来到大汉。

根据《出三藏记集》中的记载,安世高博学多才,通达且悟性极高,在国内的佛学以及阿毗昙学说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曾经到访过众多西方国家,只为宣传教义,在中原的二十年里,安世高翻译出的佛经有三十四部,四十卷。

其中广为人知的有《人本欲生经》、《十二门经》等。

后世对安世高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僧祐是这样说的:博宗经藏,尤精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事实上他也也值得好评。

第二位“安”氏名人便是安金藏。安金藏的身份相较于安世高就没有那么尊贵了,安金藏只是太常寺的一名工匠,乐工或是医工都没能被后人记住,却因一件事成为了风云人物。

正值武则天即位,武后怀疑皇嗣有意图谋反,面对酷刑,安金藏力证皇嗣并无谋反之心,为了让武后信服,安金藏竟然直接拿出一把匕首,忍着强烈的疼痛划开自己的腹部,以此“剖心腹”表忠心。

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武则天听到了也大为震惊,并且立刻安排太医对安金藏进行救治,经过了太医的努力,安金藏被成功的救回,他的这一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武则天。

在深思熟虑之后,武则天选择停止调查皇嗣欲以谋反这件事,朝中大臣也为安金藏这种忠心耿耿,力保皇嗣的做法而纷纷称颂。

在安金藏死后,他再次被皇帝追封为兵部尚书,谥号为“忠”,身为唐朝皇帝的救命恩人,敢横刀对自己只为护主表忠心,确实担得起“忠义”二字。

03结语

以上就是对“安”氏的梗概,其实无论是“安”,还是百家姓中的王、李、张、刘、陈等等,每一个姓都有自己姓氏的发展历史,神话传说里也可以摸索到其中的故事,无论是哪个姓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5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