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氏豢龙传到柳州秃尾龙,到底要
随着计氏家族的变化,“豢龙传”的故事也不断演化,在计宗道讲述这个故事的年后,又有了新的版本。
计氏始祖名国选者,本青齐人。明洪武初,从征至柳,以功授五都都亳镇巡检。其子仲政,随父任日久,熟知壮情。国选卒,仲政自忖力薄,不能扶梓归,因家焉。计氏族柳,实由于此。既而五都蛮壮叛服不常,知县张霖见仲政作事倜傥,即荐其材略足以制诸蛮,上宪奏请,乃以诸生承父巡检职。溪洞反者多所擒灭,诸蛮皆畏之。
仲政卒,子永清以农为业。偶行陇上,至龙溪拾一卵,见其异,归而付鹅翼之。未几生一龙子,置于钵,以水畜之,俄而钵盈,永清惊其为神物,纵之于冲蒙村山潭间。常以血饲,龙起而饮,彼此不惊,自是为常,如驯龙然。一日,永清未至,有村女着红裙诣潭口,龙认为血,即起而啖之。永清怒其伤人,诱之使出,拔刀欲砍之,中其尾,龙惧深藏于穴,自是永清往呼之,亦不复起。
久之,永清卒,龙感其卵翼血饲之恩,出殡之日,预伏于前途,摇头摆尾若哭泣状。送殡者始而惊,继而知其为潭中龙也。乃向前祝曰:尔既不忘前人之恩,何不择一善地葬之?龙遂起,循径而行,趋执绋者遥尾其后,至计东寨之右臂地界,龙蟠而不动,柩将至,方移伏于旁。众即于所蟠处掘穴以葬,葬毕,龙始去。
后永清有子名贤者,忽厌村俗之陋,独徙居于城东厢罗池街,矢志读书,骤登天顺壬午科乡榜。传之子孙,若宗道、谦亨皆成进士,嘉邦、坤亨、于民皆列贤书科甲,蝉联书香未艾,未必非永清豢龙于潭而龙报之之所致也。
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豢龙传”版本,不仅为历代柳州方志收录,也是清代文人们转述的底本。
此文作者为文应时,柳州人,万历十四年(年)广西乡试举人,文中提到的计于民是计氏第八代“于”字辈子孙,与文应时同为该科举人。因此可以推测,该文应著于年之后。事实上,计于民还写了一个更为简略的“豢龙传”版本。
国选公计氏始祖也。明洪武初自青齐从征至柳,简授五都都亳镇巡检司,生子永清公,即承官世其家,计氏族柳,实由于此。一日,永清公郊行至龙溪江,拾壹卵,见其异,归而附鹅翼之。未几,生一龙子,置于钵而以水畜之。俄而体盈,公惊其神物,纵之于冲蒙村山潭,常以血饲之,龙起而饮,自是如故。一日未至,有村女著红裙诣于潭口,龙误以为血,即起而啖之。公怒其伤人,诱之使出,拔剑砍之,即中其尾。龙惧,深藏于穴潭。嗣后公饲之,亦不复起。久之,公卒,将葬。龙感公卵翼之德,血饲之恩,至家引柩,为公卜兆于计东寨之右臂,安厝而去。公既葬之后,其子名瑄徙居柳州东城外罗池街,训子名贤,矢志诗书,骤登一榜,传之子孙,科甲蝉联,历明三百年来,书香未艾,未必非公之豢龙于潭而龙之报公以地也。
计于民版本的“豢龙传”著于明末时期,在文字上也更像是对文应时一文的缩写,并对部分人物系谱关系进行了纠正。但无论是哪个版本,我们都能看出新“豢龙传”相对于旧版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故事有了明确的主人公计永清。计宗道的版本里只谈到豢龙者是其任巡检的高祖,而没有给出具体姓名,后两个版本则确定为计永清。计永清究竟是谁?这是本文最终要揭示的一个问题。
第二,这一时期的“豢龙传”已经完全脱离计宗道的写实脉络而进入神话阶段,在新的版本中,计家豢养的“龙”的鳄鱼特征似乎被刻意忽略而直接将其标定为“龙子”,受鳄鱼伤害的“同官之子妇”也被置换成了“村女”,一起大概率为鳄鱼伤人的事件被渲染成了“童男童女”的献祭。
第三,故事的主题与重心完全发生了转移,原来的鳄鱼伤人事件变成了一个龙子报恩的故事。也正因如此,这一版本的“豢龙传”或许并非计于民或文应时原创,可能受到了岭南流行的“龙母”神话(“秃尾龙”传说)的影响。
“龙母”神话是唐宋以来就在岭南流传的故事,其基本情节是一名温氏女性在岸边拾卵孵化得龙子,在养育过程中误断龙尾,此后龙子离家出走,最后长大的龙子返回孝敬温氏,她也因此被称为龙母。朝廷知道此事后遣使征龙母入京师,至半途返回。龙母去世之后,龙子移墓葬母。因此,每当清明时节岭南风雨大作之时,民间便称龙子来给龙母上坟了。
这一神话故事支撑起了两广地区尤其是西江流域的龙母信仰。在广东,这类传说叫做“掘尾龙拜山”(“掘”为粤语,即“断”的意思),在广西则称为“特掘”“秃尾龙”传说。
事实上,这个传说还逐渐北上传播到江浙与山东等地,近代以来更是传至黑龙江,演化出著名的“秃尾巴老李”故事。至此,“秃尾龙”传说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故事系列。
在已经存在“龙母”信仰及“秃尾龙”传说的柳州地区,将其与“豢龙传”关联在一起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首先,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太过相似,在计宗道时期,这条被豢养的鳄鱼已经被逐渐渲染成了一条龙,这一点很符合中国传统对龙的认知。
而一旦成为龙,“豢龙传”与“龙母”故事的情节就基本相似了,除了主人公的性别不同之外,故事走向都是主人捡到龙卵,再孵化得龙子,既而养育长大,到后来龙子出走,甚至连长大的龙子都有断尾的特征。这样一来,既然“龙母”信仰里的龙子会报答龙母养育之恩,计氏豢养的龙子自然也应报计公养育之恩,由此就可以很自然地将龙母信仰中的报恩逻辑移植到“豢龙传”故事之中。
这一过程未必是由计于民等人亲自完成的。计于民在重修计永清墓时也谈到了“柳人因传为豢龙氏之墓”的说法,说明在计于民、文应时等人的“豢龙传”之前,民间已有相似的口传故事。这也可以从当前该故事的流传情况得到证明,在柳州及相邻地区,除了计氏家族的版本之外,民间还有多个版本的“豢龙传”流传。
事实上,“豢龙传”在当地民间就被称为“柳州秃尾龙”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几乎复制了“掘尾龙拜山”的情节。当天,秃尾龙爬到计老爹的棺木下,弓身将棺木驮起,飞到半空中。一时间雷电大作,狂风骤雨,使人睁不开眼睛。约过半个时辰,雨过天晴,就见前面半山上已经筑起一座新坟,龙不见了。那座山十分高耸,人们叫它做“通天蜡烛”,就从那时起,以后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一天也是雷电交加,乌风暴雨,半空中卷起一团黑云在那山前山后旋转。人们都说,那是秃尾龙上坟来了。
柳州地方的老人每逢这一天都不出门,也禁止小孩出门,说是“莫要碰着秃尾龙”。只等秃尾龙上罢了坟,各家就都到郊外扫墓了。
因此,计于民和文应时的版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间的“豢龙传”故事改编而来,而这些故事显然从“龙母”传说(或者“秃尾龙”传说)中吸取了营养,计于民又对其进行了符合计氏家族立场与利益的改编。
这一点体现在龙子的报恩方式上:在“龙母”神话中,龙母因为龙子的报恩而成为受全体民众祭拜的神明;而在“计氏豢龙传”中,龙子报恩的方式是为计氏祖先选择“风水宝地”,这样的好风水当然只能惠及计氏的子孙,与其他人群无关。因此,通过这一神话的书写,计氏家族进一步建构起家族叙事,并由此具有了某种卡里斯马属性——子子孙孙得到了龙的神力护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