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了请听华大人眼中的华大
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华大成立24周年之际,我们在专栏中对话了多位华大人。他们或许学习的专业不同、目前从事的职业方向不同,但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与生命科学结缘,都见证了华大一路以来的成长。
今天,一起来看看在他们眼中,“华大”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认为,“华大之路”是什么?汪建:一种执念、一个痴心、一颗初心,这么多年没变过
华大为什么要提出“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要提出“从我做起”?我记得年的时候,我饿成了小胖子,全身浮肿,腿上一按一个洞,半天才能弹起来。所以说,农业和粮食安全在我的脑子里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一个事情,一定要做。年下乡后,看见村里面的残疾人早上起来到村东边晒太阳,下午又转到村西边晒太阳,很可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学医后,就想能不能让残疾人不再残疾、天下人不再饿肚子,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这一晃60多年了。我就觉得,我们学什么都能够做点事情,是自己需要的,也是全人类需要的。当时的一个切身感受,变成了一种执念、一个痴心、一颗初心,这么多年没变过。
刘斯奇:我们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
华大能走到今天,初衷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用大数据的产生来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人类观察是非常有限的。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能大规模收集证据,并基于此产生科学假设,就能快速推动科学发展。这就是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应用。
尹烨:以不断突破自己来证明自己
从表象来看,华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它是一个民营企业,又是一个民营科研机构,还是个民办的教育机构,集“三民”于一身。民科行不行?民企怎么样?民院能不能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华大用实践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华大把这一圈全部都打通了,且每一个点都具有全球竞争力。我们永远不要通过说服别人来证明自己,我们只要不断突破自己来证明自己就对了。
赵立见:华大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过去二十多年间,华大逐渐从一家科研机构,转化成今天研产学一体化的机构,以科研促进学科发展,又以学科发展推动产业转化,实现自力更生。这个过程中,华大走了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径。
梅永红:这条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坚持了24年
虽然我们一直是乐观的,但实际上这条路并不平坦,汪老师形容是“九九八十一难”。好在我们已经坚持了24年,把最难的岁月都经历过了。今天华大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非常有影响力的生命科学中心之一。相比20年前、10年前,今天的产业生态也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
杜玉涛:这条路是为普罗大众服务的
我觉得华大是非常勇敢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方向在走。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创新点非常强,也是敢为人先的,在初期当我们走在“无人区”的时候,华大其实走过一段很“孤独”的路。直到大家开始意识到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对的,是为普罗大众服务的。
陈奥: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这可能就是“华大之路”
以前,我们在工具领域无法实现自主可控,只能先借助一些进口仪器设备,从科研角度不断积累知识;当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相应的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后,我们开始追求底层工具的自主可控;现在,在完全吃透底层工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出世界上还没有的全新的方法和技术。因此,我认为从工具角度,“华大之路”就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我相信这也是中国科研的发展道路。
侯勇:核心就是把产学研一体化贯穿下来
当外部环境还没有准备好时,一个新的技术必须通过研究、产业、教学,从整体去打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华大这些年走下来,从最初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后来的高通量测序,核心就是把产学研一体化一路贯穿下来。
刘龙奇: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而是创新科技
这些年看到了华大的巨变,并看到了整个巨变是怎么发生的,一切都呈现在你眼前,让人震撼。华大的创新还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而是创新科技,是范式上的创新。无论是测序仪,还是单细胞、时空、合成等工具的研发,没有一个项目是因为我们有很牛的专家所以事情做成了,而是我们把事情做成了,所以成为了专家。
华大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
汪建:我们是一个自养型的组织
华大是一个随时与时俱进、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生命体。活下去,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以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给我们的回馈活下去。有的组织是异养型,我们是自养型。只要有点阳光,我们就灿烂。我们自我发电,而且我们非常节约。这就是强大的生命力。
刘斯奇:经历了婴儿期,到了大放异彩的时候
华大到了24岁,从人的发展来讲,它已经经历了婴儿期,也接受了一系列的生活考验,是到了大放异彩的时候。华大现在做的事情是24岁的青年应该做的事情:具有丰富的创造力,而且要站在世界的前沿。希望所有华大年轻人,在现在和未来都更具活力,无论是商业上还是科学上,都是如此。
尹烨:拥有自己的中心法则
华大是一个拥有自己的中心法则的生命体,秉持“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造福”这两个字分量很重,正因为有这两个字,才使得华大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信仰并按照一致的目标去发展,通过大目标的有序性来克服各个组织个体之间的无序性。
徐讯:就像砧木一样,能嫁接新的技术和应用,快速开花结果
如果用生命体来形容华大,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在我看来,华大就像是一棵砧木,根深蒂固,主干强壮,而且它的文化和精神传承是持续的,当有新的方向、领域、应用和技术嫁接上去时,它能够快速适应并开花结果。
梅永红:具有不断前行的活力
很难用现有的词汇来描述。如果要把所有的机构比喻成一个“生命体”,我认为华大具有区别于其它生命体的独特性在于它向着生命之海不断前行、百折不回的内在活力。
沈玥:自适应力非常强
我觉得华大的自适应力非常强,可以说是外适应力和自适应力相结合,但是自适应力更多一些。华大的大目标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力,华大始终坚持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衷,而向这一目标持续迈进的关键在于其强大的自适应力。
陈奥:把别人的丰碑承载起来
最像华大的应该是赑屃,赑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儿子。它的特性是能够背负重物,能够把别人的丰碑给承载起来。对于华大来说,我们的核心之一是提供先进的底层技术和平台,助力全球的科学家、临床工作者,将80亿地球人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希望把这座丰碑驮住。
“华大精神”,你怎么看?
尹烨:解读生命奥妙,谱写产业华章,体验精彩人生
“解读生命奥妙,谱写产业华章,体验精彩人生”——华大集团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老师曾经这样形象总结过华大的宗旨,我觉得这几句话也就是华大精神。不是要大家很苦的去做一件事情,而是深刻理解大目标以后,可以边走边唱,即使这个过程也有风吹浪打,然而却胜似闲庭信步。我们想要的是开开心心的工作、学习、生活,把造福的事情做好。
赵立见: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我们的创始人最初组建华大,是希望中国能够掌握基因组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并服务于老百姓。
过去20多年,从这样的一个初心,逐渐演化到把我们的核心目标确定为“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是基于我们掌握了核心工具,关键成本快速下降,越来越多的技术能够得以普及。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大家也越来越坚信能够真正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个大目标。杜玉涛:希望“穷棒子精神”能持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我们做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没有经费也没有很多资源,但是大家靠着不怕苦、能吃苦的奋斗精神把这个任务完成了。我希望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刻在所有华大人的骨子里,希望大家能持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沈玥:“华大精神”的内核——好奇心加坚持
我觉得“华大精神”的核心是好奇心加坚持。最初华大创始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尝试解析生命密码,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探索生命底层的规律,这是源于对技术极限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好奇心。而能够实践这些好奇心,靠的是坚持,是即便外部有不同的声音也依然能够坚持下来,从而形成了一种范式,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金鑫:科学最终会取得胜利有一句非常契合“华大精神”的话——Sciencewillwin,科学最终会取得胜利。我们要相信科学,敢想敢干。尽管华大早期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续大量测序工作引起了争议,但这些其实是源于对生命科学领域科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当我们认识到解析生命需要有这样那样的能力和支撑时,我们就去做了。可能在当时不被人理解,但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最终会取得胜利。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