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海致远斋随笔老子到哪儿去了
老子到哪儿去了
黄玉海/文
传说道家鼻祖老子写下《道德经》,出函谷关后,不知所终。后人纷纷猜测,老子究竟到哪儿去了?有人怀疑他到西域去了,但是缺乏明确的考证与史料记载。
那么,老子究竟到哪儿去了呢?从精神层面来说,老子能写出《道德经》,已是在进行天人对话,其学问已是天人之学。世人推崇“老子天下第一”,指的是老子的学问。既然在思考天人之学,其修行已经是灵魂层面了,灵魂意境的清境无为,促使他要寻求一方清净之地,免受世俗的打扰,从而做到心净身净灵魂清修,这必然让其远离红尘,寻找一处不为世事所烦累的清净之地,而选择隐逸远居。其隐逸的结果,就是远离俗世之所应酬,不为时人所知,从而让修行达到身心无尘,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当修行由身修的浅层次达到了心修与境修,便要求其内心清净,从而视通万里,睛鹜八极,冥合天地万物,觉察天地之大化,宇宙之亘古。其境修之心外无尘,身心无尘,灵魂冥合无极,通达的已是天人之境,其学问已是天人之学,已超脱世俗的存在,而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纬度。此时,如果还要让身心为世俗红尘所累,则很可能使其灵魂是境外境,身心是俗世身,身心无法与灵魂同时清净合一,而影响其进一步地修行。既然影响到了身心清净生命意境的进一步净化提升,于是,远离红尘是非之地,已是迫不得已的一种理想性选择。
一个人灵魂的境界纬度高于其身心所处之地人们的境界纬度太多,便会知音难觅,同时其思想境界也就不被时人所理解,影响其进一步修行和其修行所需的清净,从而让其处于一种既不为时人所理解,又无法身心清净自处的极其尴尬的境地。时人不会说因为他是清修之人而有所改变,那么改变的只有他自己,他只有选择远离世俗之地,而寻找一方清净之地,让自己显得不是那么格格不入地另类。
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子出关,是去寻求一处内心清净之地,从而来进一步净化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纬度,以求真正地静心于天人之学,感悟天地大化精神涅槃,身、心、灵魂、天地冥冥合一,思想无穷极,意境无穷极,宇宙无穷极,净化无穷极……
人们常说要做一个真性情的人,什么才是真性情的人呢?应该说,老子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性情的人。其身心无尘,则净化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性情就像一块玉,如果是一块璞玉,有真性情,但不纯粹。真性情要剃除其所有杂质,才算是一块透彻的纯净的玉。试问,在世俗红尘中,人们要为俗世生活所累,又有谁能够做到真性情呢?!
就这一点来说,孔子做不到真性情,因为其只是一个俗世中人,一个为声名所累的俗世中的圣人。其做学问也不像老子那样纯粹,很多时候还会有沽名钓誉的成分在里面。
孔子与鬼谷子都算是老子的弟子,老子出世,孔子入世,鬼谷子则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鬼谷子自己虽未入世,然而其弟子们都入世,并且影响了一个时代;虽然如此,但其弟子们的下场都不大好。孔子呢,追求功名以施展其抱负,可却屡受挫折,亦未达成其夙愿。从思想境界上来说,孔子与鬼谷子都没有老子超脱,不像老子那么能看得开。因此,如果用龙来做比喻,那么,老子是龙之隐者,孔子是显者,鬼谷子则是云中龙。老子隐而无踪,则其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厢情愿地猜测了。
天地造化弄人,世人因循做事,对于老子这样的人,关心的毕竟只是极个别的少数。至于其究竟到哪儿去了,从境界修行上讲,他不说,你不知,其实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
年9月27日清晨写于北京致远斋
作者黄玉海近影黄玉海扇面习字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