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到底生活在哪里
几乎不同于现有认知中的所有动物,龙是一种水、陆、空三栖的动物。游龙在江、坠龙在地、飞龙在天的场景不仅广泛存在于古籍之中,也多见于近现代的历次目击。那么,龙是否真的可以生活在水域、陆地和天空中呢?
一、龙无法长期生活在陆地和天空之中
《管子·形势》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龙一旦失去了水,立刻丧失了精气神,这广泛见于历次坠龙记载和目击报告中。在营川坠龙事件中,据当时的目击者回忆,坠落在地的龙“奄奄一息,有时傍晚或阴凉的时候,龙还能睁眼看一看,摆摆头或动动身子”“龙眼睛半睁不睁”“龙都要生蛆架势”;而在陈家围子坠龙事件中,坠落的黑龙“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这些都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失于水则神废”的状态。
坠落在地的龙,只能依靠人们搭苇席遮阳和挑水浇灌而生存,也只得依赖下一次的大雨才能够离开。这正是龙作为一种古两栖类动物的特征,相比后来的鳄鱼和蜥蜴,龙尚未完全摆脱从鱼类向两栖类过渡过程中鱼类的某些形态,必须依赖水才能够在陆地上生存,是不可能长期生活在陆地上的。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飞龙”,古语云“龙无尺水,无以升天”,龙恰恰是借助了水的力量才能够在天空中飞行(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到底是如何利用水实现飞行的)。如《同治南昌府志》卷六五引《豫章书》记载:“万历三十三年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麟。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而一旦没有了雨水的补充,则会坠落而下。如《道光永州府志》卷十七引曾钰《宁远志》记载:“成化中,丹桂乡民田苗甚蔚。一夕雷雨大作,有巨物压苗,横数亩,乃坠龙也。越旬日,鳞肉腐尽,拾齿骨归。”所以,龙也是不能在天空中长期生活的。
——国画中在天空飞腾的龙
二、江河湖海,龙生何处
可以说,水正在龙在陆地和天空中活动的媒介。而其大部分时间,则只能生活在水域之中。
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荀子·劝学》中也提到:“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更是有广为人知的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泽灵”。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也有海龙、江龙、河龙、湖龙、潭龙等各水域的龙,如《西游记》中既有作为海龙的四大龙王,也有作为河龙的泾河龙王。
江河湖海都无需过多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井龙。在古籍记载中多有井龙的记载,如《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所记载的摩陂观龙,在近现代也有类似乌兰察布井龙这样的目击记录。龙之所以会出现在井中,大概率是井水与更深层的地下水相连,龙是由地下水中误入井中的。但这里就存在两个典型的问题:
第一,是龙的体型。龙往往体型很大,而地下水汇聚成的河流深浅不一,要在地下水和井泉之中往返,必须能在构造复杂、宽窄不一的地下水网中潜行自如。
第二,是龙的生存需要。在封闭运行的地下水中,一般仅有少量微生物,而没有高等植物和动物。只有与外界相通的地下水如溶洞水、可流出地表的地下暗河等,才会常见一些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或无脊椎动物。
所以,井龙通常会是体型较小的龙,在乌兰察布井龙中拍摄到的疑似井龙照片中可以看到其头部确实较小;而龙所潜藏的地下水,必然是和地表水融通的,可以确保龙生存的需要,也确保龙可以“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在我们所梳理的历次见龙目击记录中,洛水走蛟事件发生在河南的洛水;营川坠龙事件所发生的地点辽宁营口距离入海口很近,当时的《盛京时报》也判断是“今夏降雨过量,(由渤海)溯流入河,搁浅苇塘泥中,因而涸毙”;陈家围子坠龙发生在肇源县的三岔河附近,即嫩江和第二松花江的交汇处;西安张家堡遇龙中张家堡北面距渭河不远;庄河飞龙所在的栗子房公社南面即是渤海;铜山湖水怪是在河南著名的铜山湖水库;抚松金龙所在的抚松旁是长白山天池;磨山诡道是围绕湖北武汉东湖的神秘事件;乌兰察布井龙出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王府五队村民的井中;玉溪龙照中龙是如何出现的不详。如此则营川坠龙和庄河飞龙所目击的龙应来自于近海,洛水走蛟、陈家围子坠龙、西安张家堡遇龙可能来自于江河,铜山湖水怪、抚松金龙、磨山诡道则应属于湖龙,乌兰察布井龙则可能是生活在和外界相通的地下水中。
——绘画作品中在江水中游动的龙
三、生存环境对龙的影响
因为龙像鱼类一样需要长时间生活在水中,这使其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适应水中生存的器官。
第一,是鳞片。两栖类和鱼类身上都会覆盖层层的鳞片,只不过两栖类是角质层鳞片,而鱼类则是真皮层鳞片。相比两栖类,龙的鳞片更像鱼类。可以帮助其隔绝水中各类微生物和细菌,同时帮助其在游动的时候减少摩擦力。
第二,是黏液。古籍中多有坠龙“鳞滑而油”、“腥涎满地”的记载,表明龙有很浓重的腥气。这可能是因为龙身上有丰富的黏液腺。而黏液也正是鱼类等生物避免受到水中细菌侵蚀的一种防护机制。黏液的存在,对于需要在江河中游动的生物来说,更能够帮助其适应水中盐度的变化,维持皮肤不透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恒定。而在陆地上,黏液有助于溶解氧气,这对于使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的两栖类动物十分重要,如青蛙。
第三,是口须。龙拥有又粗又长的口须,应该是重要的触觉器官和味觉细胞。正在因为龙长期生活在光线不充足的水中,来弥补在生存中探测环境、寻找食物中视觉上的不足。而登陆陆地成功的更发达的两栖类如蛇、蜥蜴、鳄鱼等口须早已退化。
——所有画龙中多会特意强调龙的口须
长期生活在水中也恰恰帮助龙延续了种群的发展。
我们一直说,龙可能是某种史前的尚未进化完全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大概是介于水生的鱼类、无脚的蛇类和有脚的现代两栖类之间的一种物种,属于动物从水中向陆地登陆的过渡物种。长期生活在江河湖海及地下水中,具备相对封闭、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使其可以躲过灾难性气候以及凶暴的爬行类动物。其体型使其在水中几乎没有天敌,这可能是其能够延续至今的关键。正因为龙有冬眠特征,“春分而登天,冬天而潜渊”,又长期生活在水生环境中,因而并不常见,加之体型巨大,才使其自古至今都是一种稀缺的存在,相比常见的蛇、鼍(扬子鳄)、四脚蛇(蜥蜴),龙每一次的出现都会引起观者如堵的盛况。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龙的描述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正因为龙是生活在江河湖海和与外界连通的地下水中的古两栖生物,才能够“能幽能明”,入水而“幽”;出水而“明”;才能够“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季自水中腾起逐雨而行,秋季潜入深渊河流进入冬眠。而深潜水下生存的特征,让我们如今仍可以期待有一天目睹活龙的真实面目。
寻龙客分隔线
讲述寻龙故事
追寻龙之踪迹
探讨生物龙的可能性
与您一起揭开龙之谜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