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大棚采摘小村走上产业脱贫路中

中国小康网讯(孙玉君温婧)一大早,矾山镇肖家堡村涿鹿宏韵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序的加工拖鞋,这一单拖鞋还是出口日本,足足2万双。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驻村工作队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开展精准扶贫、实现脱贫增收的关键,把“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发展,想方设法谋划项目,打赢肖家堡村的脱贫攻坚战。

据了解,宏韵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是市委组织部领导联系爱心企业——中龙集团公司资助30万元建立的村集体企业。公司与涿鹿金和服装服饰公司、日本山川株式会社合作,采取来料加工生产模式,生产的拖鞋全部出口日本。

拖鞋加工项目从成立到现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生产了22万双拖鞋,产值达到34万元。“目前,通过公司集中生产和家庭作业,带动80多人(其中贫困户15人)实现就业,有效解决了肖家堡以及周边马槽沟、仓上、双树、杨树沟等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目前,公司人均月收入多元,村民实现增收20多万元。”肖家堡村第一书记王国顺表示。

王国顺是年10月份担任肖家堡村第一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做好现有项目的同时,谋划年的扶贫项目。“年前日本一个两万双拖鞋的订单就过来了,为了能按时交货,我们和村干部考虑再三,逐级上报申请2月16日复工。”据王国顺介绍,疫情发生后,既要保障疫情防控不放松,又要抓紧复工复产,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考虑到拖鞋加工项目和日本长期稳定的订单合作关系,县、镇两级政府在复工申请书上按程序按上了红印章。

2月16日,肖家堡本村的12名工人在经过测温登记后,开始了他们年后第一天的工作。驻村工作队买来了体温枪和消毒液,严格执行测温登记、工作环境消杀等各项复工复产防疫规定。

“现在的车间只是合作企业送来材料,我们进行加工,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合成材料,利润又能增加了。”谈起拖鞋加工项目的发展,王国顺信心满满。该拖鞋加工车间一直采用的是来料加工的模式,随着订单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工作队决定今年扩大生产链条,经多方奔走,争取到省市壮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计划再增加一个材料复合车间,自己生产一部分材料,这样就不仅能增加了就业人数,还能增加集体收入。

离扶贫车间不远处的大棚里,草莓采摘、葡萄搭架、蔬菜施肥……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除了扶贫车间,采摘产业园项目也给肖家堡村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肖家堡村地处北纬40度附近,光照充沛,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土壤呈砂性,为葡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位于肖家堡村的涿鹿宏远葡萄专业合作社先后引进和筹措资金多万元,建成了冬暖大棚24个和亩的露天采摘园,配套餐厅、冷库、垂钓池等设施,积极引进矮化苹果等新品种,实施科学种植管理,被评为“河北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加大了宣传力度,去年有很多旅游团来这里采摘。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可能会有所减少,我们计划今年在发展旅游采摘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全市建设智慧社区的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行网网络销售。”宏远葡萄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胡桂兵满脸期待。

大棚建起来了,自然需要劳动力。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优先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安排到大棚和采摘园里工作。“我这个年纪能在家门口工作,一个月还能挣块钱,可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62岁的许迎存是肖家堡村的贫困户,他爱人孙美香因患脑梗、高血压等疾病,家庭负担非常重,驻村工作队得知他的家庭情况后,把他安排到采摘园工作,除了蔬菜种植,还做一些日常维护,月收入元。谈起现在的工作,许迎存很满足。

“年在原有项目稳步发展的同时,还要再新建10个春秋蔬菜大棚,新栽植50亩矮化苹果,并配套滴灌设备。”谈起年采摘园的发展,王国顺觉得只有春秋棚和冬暖大棚形成互补,才能保障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可以供应市场。“除了果蔬采摘以外,我们与张家口新合作超市进行对接,实现了超市直供,现在正在与市里智慧社区运营商进行洽谈,希望成为他们的果蔬供应基地。”规划有了,王国顺还一直在为拓宽销售渠道想办法。

目前,肖家堡村除了兴办加工企业,积极探索强产业、促增收的脱贫致富之路,不断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经过努力,村民经济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与达华公司合作流转土地多亩,吸纳安置村民41人就业(其中贫困户21人),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带动全村村民增收万元,人均增收多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增收多元。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利用现有的大棚采摘优势和区位优势,朝着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驻肖家堡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王国顺说。

产业发展带给肖家堡村民们带来了各种实惠,发展中的各项产业也充满活力,犹如一片暖阳,洒向了这个安静的小村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6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