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李荣光与王敬致

点击蓝字

品鉴艺术

艺术

品鉴

作者:程义伟

李荣光、王敬致伉俪是我尊敬的艺术家,他们用心灵乃至全部生命去进行绘画和书法创作。他们追求的人生状态之一是让艺术与生命紧密衔接,也可以说是让艺术与心灵紧密连接。

本文作者程义伟(右)与李荣光

我与李荣光、王敬致教授相识近三十年,他们的艺术与人格影响着我。让我零距离接触是在年春天,我应李荣光王敬致之约,一同游黄山。因为对李荣光古琴的造诣有了解,我建议携琴访山川。火车上的漫长旅途使我有机会了解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心境,由此,我试图在这次行旅中,寻找到一些可捕捉的东西。有了情感上的交流,便有了文化行旅的摄影创作想法。于是《江山琴操》这本书的命题就这样完成了。原定只游黄山、采石矶、米公祠,因带有了创作想法,这样,我们只好造择古人先贤的遗迹或故里多走走。对于我来讲,跟两位艺术家一起走,无疑在知识层面和思想境界上会有所提升。一路上,我为两位艺术家拍了近二百张照片,回沈阳以后,铺衍成了十几篇行旅散记。

唐代常建的《江上琴兴》诗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山深。始知枯桐枝,可以徽黄金。”这是一种体验,对琴声的幽深和明净的体验。据《琴操》和《乐府解题》记载:伯牙向成连先生学琴,三年未成。成连先生说:“我能传授乐曲,但不能够人之情,我的老师方子春善于琴,能作人之情,眼下在东海上,你能和我一同去向他学习吗?”伯牙从命,随成连来到东海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就在这儿练琴,我去迎接老师。”住了一段时间,伯牙四望无人,但闻海水澎湃,但见山林杳冥,心有所感,叹道:“先生移我情矣!”于是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相传《水仙操》即为伯牙当时所作。所谓“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才能完成艺术的造就,全凭技巧的学习还是不成的”。(宗白华语)李荣光和王敬致的文化行旅,以一种真性情去体验,以本真的艺术琴曲与江山古人先贤相沟通。与当代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相交流,这构成了中国艺术家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移情‘’。其实,两位心性透明的艺术家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思想并以琴的方式言说:李荣光和王敬致的“琴操”这一象征隐喻中坚持人格的独立;在“琴操”中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艺术探索的途中,葆有不受污染的艺术追求和透明的心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的这句话用在李荣光身上很贴切。在李荣光身上能看到“仙风道骨”的神韵,在李荣光身上直承汉唐气象。

本文作者程义伟(右)听李荣光弹琴、王敬致唱昆曲

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声”。又说“言为心声”。其实,这“言”与“心”的关系,当不特指诗歌,泛言之,也包括一切艺术,自然也包括被称为“无声诗”的丹青。李荣光的花鸟画不仅画出大自然中的生命,更是画出他的情感和心灵。其作品气象博大,意境壮美,有黄钟大吕之音,令人过日难忘。读李荣光的花鸟画作品,感受到的是画家心灵的求索与真诚的悸动,会进一步领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苦”的古老启示。

李荣光在花鸟画创作中灌注的是自我心理感受和主观感情笔墨,因而在表现上侧重线条和笔墨的并用,不求助于虚实泼墨,由绘画美升华为意绪美和诗性美。《血沃关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幅八尺方的花鸟画,突破了一般模式的局限,画家把高粱作为一种象征,暗含着画家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运用花鸟画形式表达了有如史诗般的深刻内含。于是,自我的狭窄藩篱被打破了,表达了重大的严肃的主题,把民族的、现代的、地方特色等几方面要求统一起来。李荣光在《血沃关东》里,尽力表现大自然的美和他出色的笔墨技巧,给中国花鸟画带来了一次创新。

王敬致是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中国式的书法家,她周身涌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她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也完全是中国式的。她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传统书法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艺术的真谛。应该说,李荣光从容直面世事,淡然而坚定的持守,亦长久地深远地浸染着她,影响着她,陶冶着她。

王敬致在安徽无为县米芾拜石处书写作品

王敬致的书法艺术在国内女书法家中独树一帜,不媚俗,不趋同,始终从学术角度在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书法创作。在文化行旅中,王敬致用行、草、隶、篆书写古人诗句和李荣光的诗句。王敬致的书法体势完美,绮丽多姿。其章法布局及用笔愈来愈趋于精妙洗练,用笔在疾中缓冲,提按轻盈而有内力,字体形象表现得十分生动。无论哪种书体都体现了性格与抒情融会于一体的创作风格。王敬致以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独特理解,走向了独辟蹊径的书法艺术之路。她把自己的饱满情感倾注到了作品之中,无疑,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王敬致的气质,达到错落有致和雄浑劲健的高度统一。

康有为有书法一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王敬致的书法就有这样的视觉效果。同时,她的书法极具淡丽简净之美。生面别开,从不同层面形象化地展示了这位女书法家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从而开拓出一种艺术审美的新境界。

李荣光和王敬致伉俪近六十年生活在诗书画琴之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浮名虚誉,李荣光是无动于衷的,也从不想被人吹捧为著名花鸟画家和著名书法家,他们只想走自己的路。现在不少人发现李荣光是一位著名古琴家和诗人,因此不少人想给他归类,画家?诗人?音乐家?总之,他是一著名文人画家。当然,王敬致是著名书法家。

畅者畅其志,桓子《新论》云:“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操者显其操,《新论》云:“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是也。”桓子已经把我们带入一个富于哲学意味的世界。

李荣光琴、诗、画,王敬致的书法显然寻觅着这一种境界。因此,他们希冀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用“江山琴操”来把握自己的心灵,在生命的体验中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弹古琴唱古曲,与江山“对话”,与古人先贤“对话”,以一种以真性情去体验,以本真的艺术琴曲去与江山古人先贤相沟通,这构成了中国艺术家的生命情调的艺术意境定位的努力。

李荣光(—),祖籍山东莱州。自幼从其父李月秋学习诗、琴、书、画。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荣誉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顾问、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特邀顾问、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王敬致,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教育部特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程委员会书法部分评审委员。

文章作者简介

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辽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究中心原主任。曾著《沈阳当代美术史》《辽宁当代美术史》《韦尔申油画创作研究》《辽海文化镜像——辽宁当代文学美术研究》《辽宁文化艺术形态与精神重构——以宋惠民、韦尔申、白国文为例》《周卫油画创作研究》《黑土画魂——白国文的艺术与人生》《李连志艺术创作研究》《江山琴操——李荣光王敬致文化行旅》《张成思美术创作研究》《幺喜龙论——从文化角度考察》《幺喜龙书法艺术研究》等。编著《又见大唐——唐代文化艺术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