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华夏龙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美丽中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即华夏龙脉。几千年来,秦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地理和文化脊梁,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秦岭与黄河、长江构成的“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华文明的源区,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秦岭是中国中部东西向延伸的巨大山系,其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秦岭东西长约公里,宽自数十公里至三四百公里不等,平均宽度约公里。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中国最早记述秦岭的是《山海经》和《禹贡》。《禹贡》有“三条四列”之说,而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此外李四光教授认为秦岭不仅决定着华中地质构造,且影响日本的构造形式。吴尚时教授曾指出,我国山脉分布的骨架,以一带三弧为主要结构,一带指的就是秦岭。
大秦岭与黄河、长江,构建起“一山两河”地带,而秦岭构成大陆中部的骨架。这里既是中国地理中心,又是中国生态精髓。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作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岭北一般为暖温带和温带作物区,岭南则有柑桔、茶叶等亚热带作物;
大秦岭还承载着华夏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以及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藏文化等区域性文化。河图洛书、汉字、易经、诗经等主要国学经典,以及中国儒学、中国道教、中国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与大秦岭密切相关。
此外,大秦岭设有31个自然保护区,44个森林公园,10多个地质公园,若干风景名胜区。麦积山、太白山、地肺山、终南山、太华山、龙门山、嵩山,浓缩了大秦岭的精华。秦岭因此成为佛教、道教名山。帝王行宫也是秦岭中的靓丽风景。
在中国文化中,大秦岭可谓独树一帜、举世无双。秦岭山脚下的西安、洛阳,均是十三朝古都,从古都长安通往荆楚的秦楚道,通往巴蜀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密集穿越秦岭。古老的“丝绸之路”由此出发,连接欧亚,联通世界。
秦岭也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水源涵养区,多样的气候造化了多样的物种,从亚热带到寒带植物应有尽有,多样化植物还造化了多样化动物。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被誉为“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同时在同一区域栖息繁衍,世所罕见。
当今盛世,走进秦岭,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等依然在大秦岭悠然生活。秦岭,这座被尊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的山脉,已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而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所蕴藏的丰富的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更使秦岭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