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乡村奇特的迎龙习俗,抽象古朴,只能小

福建省中部大田县,明嘉靖十四年(年)置县,由于处三府四县之交,民俗文化多样,素有“隔河不同语,十里不同俗”之称。全县境内至今“迎龙”风俗盛行,每年元宵期间,有六十多个村保留了“迎龙”习俗,各村“迎龙”文化各异,有的迎长达两千米的板凳龙,有的迎鳌龙、竹龙、白鹤龙。清康熙年间大田知县叶振甲咏元宵绝句“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就是大田“迎龙”风俗盛行的真实写照。

龙游乡村

大田县太华镇华溪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居住了多人口的陈姓族人,这里的人们每年元宵期间,也有着“迎龙”的习俗,但是他们迎的龙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龙,他们迎的是“香线龙”。

迎龙

根据陈氏族人世代相传,他们迎“香线龙”的习俗,是从供奉地方神“陈七公”开始的。关于“陈七公”的传说,《大田县志》方外传中有记载:

陈七,苏州开源人。咸平间学道成,能穿山人石,驱除妖魔。云游至邑三十六都泰华,寓丁指挥家。丁有女,遂招赘焉,爱濂溪山水清佳,相与结茅栖真其间。亡何,丁指挥任职东京。时有驴妖,久为民害,丁招陈收斩之。以功赐爵秩,不受,仍归泰华修真。后于石上坐化,人名其地曰‘化身坪’,立庙塑像祀之。除灾驱疫,屡著灵应。

至今,在华溪仍然供奉“陈七公”的神像,“陈七公”信众在当地附近乡村很普遍。

华溪“香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龙珠四个部分组成。龙头用竹子做骨架,犹如一张搭上箭的弯弓,竹子外面包上稻草,弓弦朝前,在上面挂两盏灯笼,就是龙眼,在中部挂上各色纸条,谓为龙须。

香线龙龙头

龙尾也是用竹子作骨架,状如一把大扫帚,外面包上稻草,插上香。

龙头、龙珠、龙尾

龙身则是由稻草编成的一根大草绳,草绳上插满香,为防止拉断,旧时草绳中间拉上竹篾,今改成细铁丝。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插满香的龙身舞动起来不变,又容易灼伤舞龙人员,改为在龙身上挂灯笼。龙身最长多米,每五米为一节以木杖为支柱,木杖上端绑住龙身,每人拿一节,现每节挂上三盏灯笼,意为人丁兴旺。

龙身

引路用的龙珠,用竹竿插上一个大大的地瓜,上面插满了香。整条香线龙抽象又古朴,取材均是来自田间地头的稻草、地瓜等,充分展示了华溪村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

龙珠

“香线龙”只能孩子参加,龙头、龙珠、龙尾由于太重,由大人舞动,龙身则在大人的保护下由孩子提拿,旧时只能童男参加,现男孩女孩均能参加。

龙眼

每年正月初一,迎龙活动选定的“做头的”人员,会安排村中老人做好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正月初九和十五这两天,外出的人们都会回到家里,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做客,等待晚上活动开始。

圈龙

晚上,以火铳为号,一声铳响,准备参加迎龙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从各家各户出发,到村中祠堂集结。三声炮响后,锣鼓、鞭炮齐鸣,“香线龙”在龙珠的带领下,沿着村道巡游全境,这时,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摆上烟花、爆竹,遇到村中当年新建房、娶媳妇、生孩子的家里,还会摆上一桌供品祭拜。龙经过时,各家各户焚香鸣炮迎接,祈求神龙护佑,风调雨顺,丰收平安。一时间,整个乡村上空火树银花,人民全村出动,舞龙、观龙、拜龙、跟着神龙巡境,热闹非凡,直到深夜。

神龙巡境

迎龙结束,孩子们要把各自灯笼提回家,家长要在家里燃放爆竹迎接孩子归来,龙头龙尾龙珠放回祖祠中,来年再用,龙身则放入村中小溪,让其随溪水流走,意为神龙入海。

摄影:林建伟、陈德传、陈广程、苏晋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