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潮水涨落的神秘海主是什么聊斋志
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50101.html鲸是受误解最多的海洋动物之一。古人对鲸的认识主要来自搁浅事件,至于鲸为何搁浅,至今仍是一个谜。作者:盛文强图片来源:新华社鲸的搁浅现象在古代的海滨也颇为常见。十七世纪末的家庭教师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便记载了莱州鲸鱼搁浅的一段传闻:“康熙初年,莱郡出大鱼,鸣号数日,其声如牛。既死,荷担割肉者一道相属。鱼大盈亩,翅尾皆具,独无目珠。眶深如井,水满之。割肉者误堕其中辄溺死。或云,海中贬大鱼则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云。”因这条大鱼无眼珠,故被敷衍为海中龙宫遭贬的大鱼,它的眼睛是夜明珠云云,更为神奇的是,居然有人在大鱼眼眶的积水中溺死——民间自有一套解释自然现象的逻辑,龙宫水府的志怪模型早已在百姓心中设就,只需为其增置砖瓦,添加僚属,于是谱系日繁,传奇与故事遂盛。而鲸鱼搁浅提供的见证,仿佛使我们目睹一种古老精神的式微,实足痛心。鲸鱼之死也犹如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之死,流溢出悲壮、崇高的美学特征。然而,能亲眼看到鲸的人毕竟是少数,在海上航行的水手只能看到鲸喷出的水柱,鲸的身子大部分还在水里,偶尔露一下头,就会给水手们留下恐怖的记忆。那些生活在海滨的百姓机缘巧合之下会看到鲸鱼搁浅。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年代里,单靠目击者的描述,内地人听了只会一头雾水,越往内地,鲸的变化也就越大,在传播的过程中,加入了新的元素,成为集体创造的海怪。这些传言经过文人的二次加工,增添了夸饰的内容。曹操《四时食制》载:“东海有鱼出如山,长五六丈,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髯长一丈二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方臼。”鲸的体型是津津乐道的主题,鲸骨可以当臼用,这是神异之外的实用功能。明代杨慎在《异鱼图赞》中写道:“海有鱼王,是名为鲸,喷沫雨注,鼓浪雷惊。”在这里,鲸已经能够左右海上的天气,成为超自然的存在。鲸的长度,一直是可用来炫奇的谈资。如《太平广记》引《玄中记》曰:“东方之大者,东海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鱼产则百里水为血。”这头大鱼行了七日方由头至尾通过,产鱼时百里海水变为血水,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鲸是胎生哺乳动物,然而自始至终,大鱼并未露面,只是在水下潜行,鱼头或鱼尾鱼鳍等身体部件偶尔露出水面,一鳞半爪之凭,成为海滨居民观察海中大物的坐标系。《智度论》中的鱼王更是惊心动魄,说海上有客商见到天上有三个太阳,水面上白山罗列,原来三个太阳中只有一个太阳是真的,另外两个是鱼王的眼睛,直接可与太阳争辉,海面上罗列的白山,是鱼王的牙齿。由于身躯广大,许多自然现象也都附会在鲸的身上,有一种鲸被古人称作海鰌,这是特指黑色的露脊鲸,《水经》认为潮水的涨落和海鰌有关:“海中鰌长数千里,入穴则海溢为潮”,而且这大鱼的生活还很有规律,“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这种观念在清代还被人们广泛认同,屈大均《广东新语》称其为“潮鱼”,这也是鲸的又一个别名。在方言中,鲸又称海主、海老翁,这是渔民对它的尊称。鲸搁浅时给人带来的震惊无以复加,鲸的长度在二十米左右,乃至有人怀疑这是传说中的龙。《赤城志》中有一次鲸鱼搁浅事件的记载,说这头鲸“扬鬓鼓鬣,喷水至半空,皆成烟雾,人疑其龙也。”同样,这头鲸也被人割肉、熬油,骨架也被人拿走做了杵臼等工具。古时的巨鲸传说震撼人心,到了近世,逐渐成为宰割的对象,随着近代博物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鲸的神性已然消散殆尽,人类的影响无所不至,鲸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挤压。记得明代林日瑞的《渔书》中曾写道:“余家海上,与大海通,故大鱼往往见面知之。”人与大鱼如此和谐,见之不惊不疑,真是令人神往,若能臻于此境,便是清平世界。(原标题:鲸的变形术)来源:北京晚报
上一篇文章: 古代根本没有龙,那为何坠龙事件层出不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