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华语电影CG怪兽创作,存在哪些不
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纷纷创作CG怪兽的热潮中不断前行,虽然有了令广大观众为之惊喜的进步,但依旧存在着许多细节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都一一出现在具体影视作品当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华语电影对CG怪兽的创作能力,弥补现有的不足之处,不断向世界优秀电影作品看齐。
在华语电影早期使用数字特效技术制作影片的时期,各影视制作公司都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由于国内数字CG技术刚刚起步不久,制作效果差强人意,被观众吐槽为“五毛特效”。
如今,我们有了大量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特效团队,中外合拍电影也越来越多,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加,大家互相借鉴完善技术手段,呈现在作品中的影像质量也愈加高清精细,发展势头良好。
但因资本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市场上的动画特效公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导致一些影视作品的制作,依旧存在肉眼可见的问题。
01研发环节缺乏跨学科交流
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依赖专业的团队,团队之间的配合影响着影片的质量,世界电影从传统形式演变到数字化形式的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精细,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团队,他们来自各个学科领域,各司其职,各显神通,为同一部电影负责。
跨学科交流在现代数字化电影制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电影的逻辑是否准确,拍摄的内容是否专业,其他专业领域的观众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违背科学规律等。
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阿凡达》,为了使外星种族“纳美人”更加真实立体,导演卡梅隆专门邀请了保罗?R?弗洛莫——南加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为其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
这套语言体系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历时4年,根据导演提供的剧本与30个“纳美”词汇,以及导演想要的语言韵律创作完成的,拥有自己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以使用。
不仅如此,为了让“纳美人”的表情动作更接近人类,避免陷入数字CG角色制作的“恐怖谷理论”,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并邀请专业的演员进行表演,记录他们的面部表情细微的变化,然后再与CG角色模型进行绑定,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导演卡梅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不断打磨,使“纳美人”的形象栩栩如生,震撼了全球观众,创造了特效电影的神话。
艺术来源于真实,无论是真实表演还是虚拟创建,要在严谨的生物研究和测试上建立艺术表达。
CG技术将真实生物的内在结构复原,经过艺术倾向性MODEL处理,模型不仅准确真实,还具备了角色的艺术化特征。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龙是“血火同源”坦格利安家族的象征,曾在维斯特洛大陆消失多年,只剩下丹妮莉丝携带的三颗龙蛋化石,在经历烈火焚烧后成功孵化出三只幼龙,这三只龙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均是通过数字CG技术制作合成的。
剧中龙的特效是由德国特效公司PIXOMONDO完成的,其逼真的效果,得益于视效团队的细致研究,包括龙的建模、骨骼绑定、肌肉模拟、材质灯光、皮肤质感等,制作团队认为,龙作为一只会飞的爬行动物,不应该将其过度动画化和拟人化,它应该保持自身的动物性。
因此,团队参考了史前鸟类的骨骼结构搭建了龙的骨架,在蛇、蜥蜴、鳄鱼等动物的皮肤中寻找能与龙匹配的皮肤材质,还通过学习自然中鸟类翅膀的运动轨迹,感受其肌肉的运动方式,根据客观规律和绑定师自己的理解完成绑定工作,最终向观众们呈现出效果逼真的龙的形象,也为工作室赢得了业界的口碑。
相比之下,华语电影中的CG怪兽形象的研发制作环节,缺少跨学科领域的交流,缺乏生物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神经运动学家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仅有技术人员的介入。
由于这一部分工作的缺失,使得华语电影中的CG怪兽不够真实,效果不足以震撼对好莱坞特效习以为常的观众,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影跨学科领域的交流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华语电影想要在CG怪兽形象的创作上有所突破,就必须重视这些细节问题。
02重视特效制作而轻视设计
重特效轻设计是指,在影片中CG角色或场景处理地过于复杂,没有思考影视形象和场景设计的本质,影视形象和场景是以剧情和设定为基础的,一切设计都应当服务剧情,承载一定的叙事功能,参与故事的表达,这是由影视艺术的视听属性决定的,人物服装可以反映时代,怪兽皮肤材质可以突显特征,场景选取能够交代故事背景,虽然设计是主观的,但仍需要遵循剧本这一客观要素。
当下华语电影中出现的CG怪兽存在设计风格混乱、表现特征不明确、多余元素设计、滥用复制拼贴等问题。
设计需要讲求节奏感,所谓设计的节奏感就是要注重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松紧关系、排列规律、疏密程度等,合理安排设计元素,多种元素同时存在时,既要有元素互侵,也要有元素之间的呼应。
举个例子,在设计CG怪兽形象时,首先要注重怪兽各个部位的体块的大小,头部如果大,就一定需要小的部位来衬托,最好不要连着几个部位都大,或者都小,要有意识地错开,从美学设计的角度分析,这是“去平”的思维,尽量避免元素设计的平均(厚度)、平面、平行、平庸、平乏,但要保持平衡。
其次,在进行特征性设计时要掌握松紧,假设怪兽背部长有密集的背刺,那么脖子和尾巴上就可以设计得稀疏一些,这样的做法使怪兽背刺的设计元素有了呼吸感,观众不会感受到因背刺排列紧密而产生的压迫感,不影响观影体验。
还有,需要观众重点观看的部位要精细刻画渲染,非重点观看的部位没必要过于苛求细节,这样不仅节省生产成本,还突出了重点表现的元素,倘若没有这样的区分,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变得平均化了,违背了“去平”的设计理念,有损美感和艺术性。
总之,影视角色和场景的设计要注重节奏感,松紧有秩,疏密错落,突出想要观众观看的区域,而不是铺满设计,使设计分部平均,从而失去了设计的亮点,同时也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最后,CG怪兽形象的设计要有所取舍,要动脑筋,不要一味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元素设计一定要服务于故事和剧情,多余的设计要勇敢果断的删除。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导演饺子设计的哪吒,在挣脱乾坤圈束缚时,只变身成了六臂而没有三头,人们不禁会想,在大众印象里,哪吒应该是三头六臂才对,这样的处理是否过于不严谨呢?
直到影片上映,导演没有固执地把三头补上,他的解释是:“六臂可以撑冰面,但实在想不出那两个头能干嘛,难道是喊加油嘛?”因此,理性地舍弃了三头的设计,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03缺失的历史文化与中国风
华语电影中的CG怪兽形象并不少见,但能够让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们过目不忘的却屈指可数。
提起怪兽,大家下意识联想到的是外国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国产的形象就只能想到孙悟空,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国明明有《山海经》、《列异传》、《列子》、《齐谐》、《聊斋志异》、《封神演义》、《搜神记》、《述异记》、《幽明录》、《汉武故事》等古代优秀的志异志怪典籍,其中一些古籍小说还经过鲁迅先生的精挑细选、去伪存真的工作后被收录在《古小说钩沉》中,属于《鲁迅全集》第八卷。
如此丰富的素材库,既有神秘奇幻的怪兽形象,又有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当下的创作现状和产出作品相比,着实令人佩服。
然而,这些典籍中的故事随着西方工业电影文化的冲击逐渐在国人观众们心中蒙上了灰尘,但反观西方,其艺术作品一直受希腊神话的影响,且许多希腊神话借助电影工业的力量升级为视觉形式,走上荧幕,再现了传奇与经典,加速了西方文化的传播,拓宽了传播范围,最终形成如今跨文化传播的格局,使其艺术和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魅力丝毫不减。
电影工业不但没有使西方神话体系被世人遗忘,反而反哺了从前单一的表现形式,通过数字CG技术制作的角色形象美艳精致,场景氛围宏大,怪兽形象也栩栩如生,仿佛现实世界中它们原本就存在一样。
我们总觉得中国没有怪兽可以拍,怪兽形象都是外国的,但实际上是华语电影在此类题材的创作上较为陌生,原创能力薄弱,前期开发力度不足,研究文献不够深入。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就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有怪兽,而且吸引力不比外国怪兽差,影片中驺吾的形象收获了大量外国观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279.html